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一桩Uber投诉竟扯出打车软件个人信息泄露黑洞

2016年06月13日 10:18   来源:四川在线   赵泽宇

  四川在线消息(陈晨 四川日报记者 赵泽宇)6月12日,四川日报记者接到Uber女乘客王女士的爆料,她在给Uber司机低星级评价后竟收到一条“威胁短信”及一连串的骚扰短信。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桩看似普通的乘客投诉,却揭露出了打车软件个人信息泄露“黑洞”。

  乘客:1星评价引来垃圾短信频繁骚扰

  当事人王女士向四川日报记者道来了事情的来龙去脉:5月28日,她通过Uber拼车从温江凤溪大道出发,出于目的地不好定位的考虑,她将终点定位在目的地的街对面。

  到了定位点后,王女士说明了情况并请司机开到目的地,司机没有答应;王女士说“那开到路口我自己走过去”,司机还是没答应,并称“定位在哪儿就是在哪儿”。王女士愤而下车。

  王女士讲,介于司机的态度,她当天给司机打了1星的评价。

  照理说司机在Uber后台并不能看到乘客的评分,但奇怪的是,后来司机竟打来两次电话让王女士修改评分。对此,王女士没有同意。

  此后,王女士便收到了本文开头司机发来的“威胁”短信,并且频繁收到各种“骚扰短信”,有的消息从早上6点多就开始了……

  而从她的手机短信截图中可看到,这些短信大多是来自各种验证码信息。王女士说,“以前从来没这么密集地收到过此类短信。”

  王女士向优步公司投诉,并报了警。5月31日,优步客服打电话向王女士回复了处理意见,并给她发送了邮件。王女士称,优步处理后,她就没收到骚扰短信了。

  王女士说,本以为事情到此告一段落,然而从这个月10号起,她又开始收到此类骚扰短信,她也再次向优步进行了投诉。

  司机:根据当日接待情况推测出打低分的乘客

  一次Uber评分,一次投诉,竟引来这样的“骚扰”,那事情真如王女士所说吗?四川日报记者也联系到了当日的Uber司机。

  从行程截图里可以看到,当事司机用于跑Uber的是一辆迈腾。接通电话后该司机表示,自己很少跑Uber,有些地方不熟。接着他向四川日报记者讲述了当时的情景:他当天在温江时接到这个Uber拼车单,乘客王女士上车后确实说明了目的地定位不准确的问题。于是他便手机导航,输入了王女士所说的具体地点。

  而据罗司机讲述,到达王女士后来所说的目的地后,王女士却说走错了,让他继续送到另一个地点。在自己拒绝后,王女士便下车了。

  据了解,Uber司机端看不到具体的乘客评分。那么司机是如何得知是这位乘客打了低分呢?据罗司机讲,Uber后台确实看不到乘客具体的评分,他也只是根据当天跑Uber时接载的乘客态度推测出是这位乘客打了低分。

  爆料:骚扰短信应用在司机圈内风行

  事情如果只发生到这里,也还只是一桩普通的投诉。但令人意料不及的是,整个事件却揭露出打车软件个人信息泄漏的“黑洞”。

  四川日报记者今天通过手机叫车软件打车时,从其他司机处打听到,现在滴滴和Uber的司机群里竟有这样的应用软件风行,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向特定手机号码发送骚扰短信。

  优步:“隐身”电话号码功能即将在成都上线

  在一些网络打车平台上,乘客和司机互相能看到对方的个人信息。那么,对于由此引发的用户隐私泄露风险,优步又如何回应?

  四川日报记者致电了优步成都公司工作人员,对方称,对于乘客的投诉,优步会在保护乘客信息的情况下向司机证实,如果证实事情如乘客所言,则会视情况对司机进行警告、处罚,情况严重的会予以封号处理。她也同时表示,在优步司机端是无法看到每一单乘客的星级评价的,只能看到总体的评分。

  而对于如何保护乘客信息安全这一点,该工作人员表示,除了评分匿名以外,优步会在各城市逐步上线“隐身”电话号码功能,届时,在司机端看不到乘客电话号码,而是将通过第三方平台呼叫。据她介绍,目前该功能在北京地区已上线,成都地区预计会在6月上线。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