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故宫发现明代宫殿建筑遗迹

下面是明早期桩承台,中部是明早期墙基,上面是明晚期地面。
对研究北京城市变迁、紫禁城历史等具有重要价值
文、图/广州日报记者赵琳琳
故宫博物院昨日宣布了一项考古新发现,在故宫内首次发现明代大型宫殿建筑遗迹。据悉,该处遗迹对研究北京城市变迁、紫禁城历史、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等均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也对公众深入了解紫禁城的“前世今生”提供了有力参考。
广州日报记者昨日在遗迹发掘现场看到,在有数米深的探坑内,考古工作人员明确标注出了位于最下面的明早期桩承台,位于中部的明早期墙基,和最接近地表的明晚期夯土层和明代晚期的地面。
据介绍,今年5月,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对慈宁宫广场长信门西北侧基建勘探坑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一处明代早期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
这处遗迹由一条东西向明早期墙基及其底部的地钉(立桩)、排木(卧桩)组成的桩承台、夯土夯砖层、建筑基槽等遗迹组成。这也是在紫禁城内首次发现明代大型宫殿建筑的墙基以及建筑基槽遗迹。
记者了解到,该遗迹的探坑东西向宽2.5米、南北向长5.4米,故宫考古工作者在距地表深度仅0.3米以下,发现整个慈宁宫区域大面积存在明后期的砖铺地面和厚约0.3米的夯土层。在探坑南壁上可以看到明后期的夯土层下为残存20层、残高2.8米的砖砌墙基。墙基的北侧是起加固作用的厚约2.8米的15层夯土夯砖层。墙基的底部是生土上直接下挖的斗型基槽。
另外,在探坑底部北侧距墙基约3米、距地表深约4.4米的基槽内发现东西向4根木质地钉(竖桩),地钉之上为东西向一组排木和南北向一组排木(卧桩)组成的桩承台。桩承台周边基槽内夯筑厚约0.8米的碎砖层,使整个墙基更为坚实牢固。
据了解,此处大体量墙基在层位关系、施工工艺、出土遗物等方面与慈宁宫花园东侧发现的明早期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基本一致,可以判定其始建年代为明早期,废弃年代为明后期。虽然这段墙基的东西向长度和南北向宽度暂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其与南侧约60米的慈宁宫花园东院明早期大型宫殿基础在功能上有密切关系,是紫禁城建造之初具有宫廷分区功能的大型墙基。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未来可能以在内部设灯光照明,表层覆盖透明玻璃层加以保护的方式展示,让公众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一遗迹的样貌。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