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泰国游“铲虾”背后的供应商资源拥挤困境

2016年03月24日 07:15   来源:南方日报   

  前几天,一段“中国游客泰国吃自助餐疯狂铲虾”的短视频在网络上热传,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随后,更多的调查采访陆续还原真相,除了视频拍摄于一两年前外,不少曾去过该店就餐的中国游客表示,浪费情况有时可能存在,但“用盘铲虾”或是因为夹取食物的夹子不够,且餐厅人多,用餐有时间限制。虽然事情随着调查的深入逐渐还原,但是舆论对于事件的影响仍在争论,有人认为视频上传者以此为噱头,抓住国人敏感神经,故意抹黑,有人则认为任何原因都不能与这些游客表现出来的低素质构成因果关系。

  当前舆论基本上集中在这批“铲虾”游客的身上,且不论是否故意抹黑,客观上来说,国人近年来外出旅游的文明程度已经大幅度提升,但是为何还会出现这种看起来集体性的不文明行为?所有的这些游客都一团糟吗?我们有没有真正客观冷静思考过原因?不找出背后的问题根源,类似问题很有可能还会发生,并且正在发生。我们可以从后续反馈中发现,游客普遍反映了四个问题:一是就餐时间有限;二是夹子不够;三是食物种类有限;四是就餐人非常多。

  在上述四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游客负有很大的责任,就餐地点就在免税店的餐厅,时间有限的话,将购物时间缩减一点就行了;第二第三个问题是餐厅问题,但是实际上并不是餐厅的过错,自助餐本来就是按照餐盘提供夹子,而食物丰富程度取决于餐饮标准,50元的自助餐不可能吃到300元的标准;第四个问题则是最关键的问题,它直接造成了游客的不安全感,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如果生理上的需求不能满足——担心不能填饱肚子,他们哪来的闲情逸致细品慢嚼?

  就餐人数多的根本原因,是供应商高度集中造成的资源拥挤。很多参加旅游团的国人回来后总是说到处都是中国游客,景点里的游客都是中国面孔,餐厅里的食客都说着中文,但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觉。公开资料显示,去年泰国的国际游客为2990万人次,来自中国内地的游客为790万人次。近年来国人泰国自助游比例越来越高,按照比例计算,全年团队游前往泰国不会超过100万人次。宋干节期间才是曼谷接待国际游客的高峰期,如果高峰期都不会出现这种拥挤的局面,为何普普通通的一天会出现人满为患?

  我们常说的“到处都是中国游客”,这客观上反映了中国出境游群体日益壮大,但实际上也是一种人为造成的假象。紧随着中国第一大出境游市场背后的,是德国、美国等国家,而就亚洲目的地而言,紧随着中国的还有日本、韩国等。为什么自助游的中国游客在泰国看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而团队游游客见到的九成以上都是中国游客?因为你的泰国地接社,很有可能承接了1000家中国旅行社的团队。你随时可以查证一下,那些眼花缭乱的泰国游线路中,在曼谷的游览安排是不是基本上一模一样?

  现在旅游行业中很流行的“目的地直采”是什么意思?就是旅游企业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直接跟目的地大型供应商合作以降低成本,而中小型旅行社,也是通过层层转包的方式赚取利润,实际上最终还是落在一家供应商的身上。旅游本是个性化的特殊产品,但是在规模化效益面前,进行标准化运作才能更有效降低成本。更形象一点地说,你参加了一个泰国旅游团,你发现有一个辽宁的旅游团跟你特别有缘分,因为你们虽然不同一班飞机,也不坐同一辆游览车,但是你们吃、住、玩、买都前后跟随,你以为这是缘分,其实你们都是一条流水线上的游客。

  旅游企业规模化采购压缩供应商成本,供应商则以压缩餐饮标准和景点游览时间、增加购物点等赚取利润。一趟行程疲于奔命,吃不饱睡不好,遇上一顿丰盛点的,风卷残云。怎么解决大家都挤在几家供应商的链条上这个问题?在目前旅游业的竞争态势下,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目的地分散采购一方面会增加成本,另一方面则会耗费更多精力,对于旅游企业而言得不偿失。但是在旅游供给侧改革的大环境中,必然会要求提供更多样化、个性化的旅游产品,而游客需求侧的变化,也将会影响着市场的发展。打破“铲虾”这种集体性的不文明现象,需要旅游产品从供给端就开始丰富,也需要旅游企业打破原有模式,但是这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责任编辑 :欧云海)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