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寻觅一座廊桥。
那座廊桥留存了我的一个梦。梦里,是一位心仪已久的女子。她说她喜爱廊桥,廊桥是她的一个梦。
那一天,我们越过重重盘山公路,终于到了横跨溪上的一座廊桥上。月夜下,那似乎是一座模糊的廊桥。廊屋的顶上有小巧精致的亭阁,长长的走廊里,是光滑的卵石抑或是木板铺设的步道,像屋檐一样的风雨板上开着一个个形状不一的小窗口。溪水缓缓流淌,幽静的廊桥在古朴的典雅里映衬出一种陶然的情致。
我决心寻觅这座廊桥。
这样的廊桥定然在庆元。这个号称“廊桥之乡”的地方,必有我的廊桥。
庆元多山,多水。水自山溪流,过溪必建桥。据说,县境内廊桥最多时达到几百座,至今还保存有百十来座吧。
哪一座是我梦中的廊桥?我要细细地找寻。
咏归桥是不是那座桥?这座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的桥,横跨于松源溪上。桥上有八间廊屋,桥东构筑了补天阁、小蓬莱,造型豪华,却又古朴优美。桥下一边是状似石龟的大岩石,另一边靠着被称为球山的小山包,一根根的粗木支撑在山岩上,岿然屹立。在隆起的弧形桥面上用力走动,桥会微微地颤动。我只轻轻地踏在上面,唯恐这座屡毁屡建的桥再摇摇欲坠。
兰溪桥呢?这座全国现存单孔跨度最大的明代木拱桥,犹如飞虹,巧妙地把西洋殿与公路连在一起。桥的拱架外观呈八字形,内由数十根粗大圆木纵横卯接组合而成,坚固耐压,构架精妙,堪称一绝。桥两侧各设挡风板三层,依次叠垂,状如桥裙。上层的风雨板上与其他廊桥的相仿,各开启了若干几何形小窗,既可通风,又可凭窗观赏溪上秀丽风光。
相传古时有一兰溪人游历庆元,见此地群峰拱揖,四水归堂,是风水宝地,遂将其父偷葬于此,故将此地命名为兰溪。明万历年间,邑人募资在此修建桥梁,成为兰溪桥。
我来到月山村。一条名叫举溪的水流环村而过,白练一般。一座又一座的廊桥一一地呈现在我的眼前。
我看到了雄伟壮观的步蟾桥。一长排的廊屋横卧举溪之上,斑驳古旧的木板在淡淡的光照下显得越发朴拙。廊屋的当心间和东西两头各筑有主檐歇心顶,似亭如阁,荣华壮美。与许多廊桥一样,桥面的中间也设佛龛,上额书有“步蟾桥”匾额。何以名步蟾桥?是月山村如月,月乃蟾宫,过桥进村,意为步入蟾宫?还是桥洞为半圆,与溪中的倒影形成圆月,步入桥屋即如步入蟾宫?
我望着桥姿与山势相连,遥看桥身似龙首下倾的如龙桥。这可是一座全国现存寿命最长的木拱桥。那如意斗拱,层层叠加,如一朵朵盛开的莲花,造型美观端庄,工艺巧夺天工。走在木制的廊道内,听着来自脚下咚咚的木质回音,似乎与潺潺的溪流互为应和,那是一种原汁原味的朴拙,也蕴藉了几分历史的沧桑。神龛上“如龙桥”三个苍劲大字,为一吴姓小孩八岁时所书。
田野路间的一座短小的廊桥映入眼帘。廊桥长六七米,只一间廊屋,架在一条沟渠上,像一间看瓜的棚,或者瞭望的屋,在田野上十分醒目。灰白色的木条浸染了时间的沧桑,褪色的树皮已脱落无剩。我想,一座跨度大、结构复杂、工艺精湛的廊桥,该是从小型的、简单的廊桥累积起来的。没有小小的廊桥作为垫肩,哪能一下子造就大型的廊桥?我们看到的常常是著名的廊桥,又有谁想到过那些名不见经传或者早已消隐于人间的小小廊桥?
来凤桥,白云桥,阜梁桥,后坑桥,濛淤桥,双门桥……
每一座桥就如凝固的彩虹,横跨在大小不一的溪水上。湍急抑或平缓的溪水如舞动的白绸,清冽,纯然。溪中的卵石滩或浸水中,晶莹透亮,或露溪面,泛着柔和的光,仿佛在静静地等待雨季的光临。溪的两边,绿荫满眼,衬托着清亮的流水。溪流亮丽出一种景致,水滋润着溪边的草木,年年月月,给草木无尽的装扮,绿意盎然的景象就在溪边定格。廊桥便悠然地横在青山绿水间,一面与明澄的水流、苍翠的绿荫组合成一幅纯美的画面,一面又将亭台楼阁点染出一种历史的痕迹,一种沧桑的面目。
步行在廊桥上,看着透过各式形状的花窗,感受每座桥上的神龛,踏着厚实的木板或者卵石廊道,闻着“踢哒踢哒”的脚步声和间杂着的潺潺流水声,心里涌动的是一种舒畅中的沉重。
或许,我所找寻的,是一个梦?
原题:寻梦廊桥(文/复达)
(责任编辑 :欧云海)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