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登机牌明码标价 机票陷阱依旧难逃

2016年03月21日 06:55   来源:北京日报   

  机场打印出来的登机牌上,除了时间、地点、航班号外,还多出来了一个数字,继国航之后,南航也开始试行在登机牌上打印机票实际价格。这被业内解读为航空公司针对机票代理商的升级版“封杀”与整顿。不过,虽然登机牌上能明码标价,但是真正的机票陷阱却并未堵上。

  标了价但看到得太晚

  “CNY890”,一张标有具体价格的南航登机牌近日在不少网站上传播,这一数字表示购得的这张机票花了890元。

  南航官方发布的消息显示,目前广州、深圳、成都、昆明、杭州、重庆、上海虹桥、西安共8个国内机场的南航柜台办理的登机牌印有机票含税总价,未来在国内其他机场陆续推行。实际上,不久前,国航也宣布在国内航线的登机牌上全面打印票价。

  对于打印票价的原因,南航方面剑指代理商,“代理商通过违规占座手段,囤积大量低价机票,推高市场价格,低买高卖,这就导致旅客不得不以高价购买代理商手中的低价票。”

  照此说法,乘客在拿到登机牌后,只要和购票时所支付的金额对比一下,就知道代理商有没有把低价机票以高价售出。

  不过,也有乘客对这项政策表示怀疑,乘客要想知道价格是否一致就需到机场打印登机牌,届时已距离起飞时间不远,很难当下退票或维权解决,只能硬着头皮登机,事后沟通解决往往更难。

  国航客服也告诉记者,一旦发现,国航只能是协助乘客查询机票的真实价格与代理商,还需要乘客单独联系代理商解决。

  退改签仍是“老大难”

  “代理商低价从航空公司买入、又高价卖给乘客,但乘客得到的却是不对等的服务和更严苛的退改签条件。”南航方面透露。机票价格只是第一步,除了低价买入、高价卖出,另一种手段则恰好相反,以低价吸引消费者,在后续环节上“敲竹杠”。

  日前,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公布了2015年度在线旅游消费者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近8成被调查者认为退改票费比例不合理,六成半消费者甚至遭遇“强制捆绑”。

  以3月16日北京飞往昆明的MU5717航班为例,7.6折的机票售价1810元,按照东航的规则是起飞前两小时以上的退票费为票价的20%,约为362元;而在去哪儿网上这笔退票费则为382元。

  甚至,业内人士透露,也有一些机票代理商所出售的机票价格比票面本身还低,这并不是“赔本赚吆喝”,而是设定了限制,不允许消费者退改签,而正常渠道退改签只需收取部分手续费或免费。

  “钱是由航空公司退到了代理商手中,而代理商却没有完全退给乘客。”某知名航空公司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机票退改签背后的猫腻,一般航空公司都会有各自机票退改签的规则,不同类别的机票都有具体的退票办法。一般代理商都会捆绑销售一些保险、租车、酒店等相关产品,并在机票上有所折扣,一旦乘客要求退票,就意味着自家的产品也无法售出,难免做些手脚。

  机票大战乘客总“躺枪”

  与此同时,南航要求去哪儿网从3月13日起正式下架所有南航机票产品。这也是继国航、海航及福州航空之后,第四家断供去哪儿网的航空公司。

  针对去哪儿网,南航已不是头一回出手。今年年初,南航在内的至少9家航空公司在年初集体关闭了去哪儿网上的旗舰店。对于原因,各家航空公司几乎都统一表示,是收到大量关于去哪儿网的旅客消费投诉,涉及加价销售机票、多收退票或改签费用等,损害了旅客切身权益。

  “表面上看是打着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幌子,但实际上还是渠道方和资源方之间难以避免的利益冲突。”中国旅游研究院副研究员杨彦锋说,航空公司网站比价、比服务都相对困难,渠道方购票的效率更高,选择也更多;有更多选择也应该是消费者福利的一种,资源方对渠道方的封杀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的福利。


(责任编辑 :欧云海)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