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人物类纪念馆国际交流合作初探

2016年01月12日 08:24   来源:中国旅游报   

  

  北京曹雪芹纪念馆陈晨/摄

□吴力斌

 

  在世界经济与文化不断融合的大潮流中,中国博物馆也必将与时俱进。人物类纪念馆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积极地寻求与世界其他国家博物馆的合作。笔者通过初步调研与思考,列举出一些人物类纪念馆与国际合作的方式,希望有所启发。

  人物类纪念馆是纪念历史人物或重大历史事件的专题博物馆,基本任务是通过文物资料的陈列,及所依托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场所,以纪念我国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

  据统计,目前我国专业化程度高、功能较完善、社会作用明显的人物类博物馆有数百家,基本实现了全国覆盖,如湖南人物类博物馆占其博物馆总数和国家级博物馆总数的1/3,可见人物类博物馆的广泛性、重要性和社会性非同一般。人物类纪念馆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人物类纪念馆与国际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是中国博物馆界重要的议题之一。

  重要意义

  《博物馆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指出“未来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曲折发展,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也日趋激烈,尊重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更加重视文明的对话与交流、传承和发展,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识。”

  我国改革开放、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快速推进,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注入了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为新时期文化发展、更新创造了必要和可能。

  加强与国际博物馆领域的文化交流合作,是人物类纪念馆事业发展的需要。人物类纪念馆通过深化与相关领域的交流合作,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尊重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人物类纪念馆通过对外文化交流,展示国家文化形象,提高文化软实力,使我国博物馆界能够用世界眼光看待中华文明在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的地位,深刻认识和发挥在全球文化格局中的主导作用。

  加强与国际博物馆领域的文化交流合作,是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需要。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新型文化项目已经不再陌生,新颖、时尚、潮流、高科技等现代文化元素已经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平常百姓家”,“尝鲜”、“追新”成为众多市民共同的心理趋势。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只有不断推陈出新、兼容并蓄,对人物类纪念馆的内容与方法进行创新研究,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加强与国际博物馆领域的文化交流合作,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需要。通过制定合理的国际合作规划,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才能使我们拓宽眼界,找到差距,积极推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有助于西方社会正确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端正西方社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有助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树立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促进我国与国外的商贸合作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现存问题

  第一,我国人物类纪念馆开展国际交流合作缺乏整体规划部署,指导思想不明确,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体系还不够完善。

  第二,我国人物类纪念馆开展国际合作的渠道单一、方式陈旧,与国际博物馆交流和合作的层次比较低,多数交流局限在一般的对外展览、参观考察,在技术与人才方面合作很少。

  第三,人物类纪念馆对外交流水平较低。我国博物馆的国际化进程缓慢,国际影响力弱,除了故宫博物院、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少数国家博物馆外,大部分博物馆的国际知名度不高、国际影响力不强、国际交流少。

  另外,人物类纪念馆对外合作交流活动与我国的外交事务配合不够紧密、对外交流开展文化外交活动的意识淡薄、没有很好地利用文化外交弘扬中华文化。这些都表明人物类纪念馆开展对外交流行动还没有融入到国家整体对外交流系统中去。

  合作途径

  要通过建立全国博物馆对外交流与合作协调机制,努力拓宽我国博物馆对外交流的渠道,积极参与相关国际公约的修改和制定,增强我国博物馆在国际博物馆领域的话语权,积极参与博物馆领域的国际组织会议。

  展览和展品展览。这是人物类纪念馆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最重要、最有效、最直观的手段之一,也是展示所宣传人物形象以及提高人物和所属国家、地区知名度的有效手段。展览类型可以从专题展览到综合展览,展览模式从赴国外单方举办展览到引进国外展览,进一步发展到双方联合举办展览及交换展览等,推进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进步。

  我国的文化产品出口少、进口多。在文化的交往和互动上,还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因此作为文博工作者,应主动出去弘扬中华文化。人物类纪念馆宣传的人物众多,涵盖了中华民族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成长和所创造的历史展示,可以较为全面地为世界各国呈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人物类纪念馆的纪念对象为历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宣传的对象为人文精神,而非稀有藏品或者出土文物,因此相较于艺术品展览,人物类纪念馆所办展览为外国观众所接纳、所理解的难度较大,因此以人物为主线寻找合适的展览内容并通过外国观众可以轻松理解的方式呈现,不断挖掘中外文化之间内容和价值契合点显得尤为重要。

  1.以人物生平业绩为线索,大力挖掘展览内容

  人物生平业绩是通过人物的出生地、居住地、工作地,人物的社会角色、社会关系、所取得的成就、对某一行业的贡献等都可以成为展览的主题。

  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曾多次联合广东孙中山故居、日本孙中山故居、檀香山孙中山故居、新加坡孙中山南洋纪念馆等世界范围内的孙中山生活过的地方主办展专题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提升了自身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爱尔兰总统希金斯曾两次造访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对馆内各项工作赞赏有加。

  2004年3月,上海“鲁迅展”在鲁迅先生的日本老师藤野严九郎的家乡——福井县举办。3月的福井下着大雪,但很多日本观众从外地赶来参观,每天络绎不绝,展览获得了极大成功,成为中日两国人民的一次文化盛会。

  傅斯年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早年曾留学英、德等国,并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了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在史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独特思想,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构筑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2.善于发现人物与世界文化共振点主办展览

  中国名人不只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他们或多或少都会与世界文化有接触,并在自己身上留下印记。我们应该做的就是要善于发现这些细节,利用人物与世界文化触点进行文化交流。

  广州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最初为1906年澳大利亚建筑师亚瑟·威廉·帕内设计,1917年孙中山来到广州后被征用为大元帅府。2007年广州市文化局、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联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等机构举办了“从广州大元帅府到墨尔本的‘沙面’——帕内建筑艺术展”,很巧妙地促进了中澳两国的文化交流。

  3.创新展览方式、延伸宣传阵地、加大整合力度

  2000年北京名人故居联盟成立,如今已发展到8家,包括鲁迅博物馆、宋庆龄故居、李大钊故居、郭沫若纪念馆、茅盾故居、老舍纪念馆、徐悲鸿纪念馆、梅兰芳纪念馆。该联盟每年以不同主题在全国乃至世界举办文化展览等活动,每年的观众人数能达到十几万人。2005年以来,该联盟以“中华名人展”为主题,把8位文化名人对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化的贡献宣传出去,先后在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举办了展览、讲座、文化交流等系列活动,引起了强烈反响。

  多地联合开展教育活动的方式,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效率最大化,满足了不同群体的需求,搭建起了立体化工作交流的平台,较为全面地为外国观众呈现完整的中华文化。

  文物交流也是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方面,人物类纪念馆可以通过文物借展、申请文物复制等方式合理利用国外优质文化资源,共享人类文化优秀成果。

  管理和宣传

  积极参与和推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博协等国际组织博物馆政策、规则、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以搭建高层次国际博物馆交流合作与政策对话、理论研究和创新实践活动平台。只有加强与世界博物馆交流与合作、扩展交流内容、创新合作模式,才能促进博物馆事业共同发展。

  主动策划主题活动,吸引国际关注。山东淄博蒲松龄纪念馆为了进一步传承地域优秀传统文化,搭建起国内外聊斋学研究与蒲松龄研究的平台,先后组织召开了两届“国际聊斋学讨论会”、三届“全国聊斋学讨论会”。2001年4月蒲松龄纪念馆承办了“国际第二届聊斋学讨论会”,来自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韩国、新加坡等9个国家的13名国外专家学者与会,国内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学者共100多人与会。大会收到论文80余篇,精选40篇近80万字在会前结集出版了《聊斋学研究论集——国际第二届聊斋学讨论会论文专集》,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了蒲学和蒲松龄等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2008年,广东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联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图书馆出版了中英对照的《帕内建筑艺术与近代岭南社会》图录,主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将本地文化利用传统出版的方式传播出去,吸引了国际目光关注。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打造国际品牌。信息化正在改变着各行各业的面貌,人物类纪念馆要与时俱进,充分运用信息、互联网、多媒体、新媒体等技术手段,通过数字博物馆、远程教育网络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使博物馆文化成果惠及更多民众,让世界人民方便快捷地接受中国文化,打造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品牌。

  2009年11月,“孙中山研究信息中心”在广东省中山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挂牌成立。孙中山研究信息中心依托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多年积累的业务、研究和管理工作的良好基础,利用馆藏图书、文物、档案、文献以及各种电子文献和大型数据库,为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提供多层次的知识支撑和信息服务。“孙中山数据库”包含了10个分类数据库,收录了包括文字、图片、影音等各种资料数据,是目前国际互联网上最具规模、数据最为严谨准确的孙中山资料全文数据库和孙中山研究的重要信息来源。

  2014年3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网上纪念馆上线。这座网上纪念馆不仅在多家知名网站上设立“分馆”,还邀请市民分享抗战记忆。网民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网上纪念馆的筹办者、建设者,市民可登录网上纪念馆,通过邮件、微博、博客、贴吧、手机客户端等方式提供、展示与抗战有关的历史文物、照片、影像及撰述、访谈等内容。这种宣传理念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以在短期内收集、展示出大量的内容,高效地实现宣传效果,在人物类纪念馆开展国家合作交流时同样可以大放异彩。

  创新旅游宣传手段,迈入国际舞台。人物类纪念馆应增强公众认知与互动,适应文化休闲经济的需要,加强和创新自身品牌的宣传,使人物类纪念馆成为所在区域重要的旅游资源,并积极纳入国际旅游精品线路。

  研究和人才

  树立博物馆文化资源属于人民、博物馆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博物馆文化成果惠及人民的理念,把研究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物类纪念馆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刘少奇同志纪念馆)

  建设信息平台,提升研究水平。加强人物类纪念馆网络资源体系建设,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不断提高博物馆管理现代化水平,为公众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

  “朝华文库”是1999年建成开放的上海鲁迅纪念馆新馆的一个扩充组成部分,专门收藏一批鲁迅同时代国内外相关专家、名人、友人的文化遗存和积累,包括手稿、来往信件、藏书与本人著译、照片、字画、文房四宝,以及有纪念意义的生活用品等,兼有保藏、展示、研究和纪念四大功能。目前已成立了23个专库,收藏藏品5万余件。一个人的社会网络极其重要,研究周围人群,比孤立地只以鲁迅个人的文本来分析立论更有意义。这群人的文化遗存,可以与鲁迅相互辉映。“朝华文库”为公众呈现了“别人”眼中立体真实的鲁迅,也为世界范围内的鲁迅研究提供了丰富珍贵的历史资料共享平台。

  鼓励创意产业,参与国际文化竞争。当今世界,文化产业方兴未艾,在各国GDP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遍布世界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纪念馆,有效地培育了人们的文化心态、文化消费理念和习惯,此类大众文化设施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搭建了厚实的基础和宽广的平台。

  人物类纪念馆拥有丰富的文化创作资源,应该充分运用国家扶持文化创意产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国外力量与人物类纪念馆合作,建立文化产品开发网络,培育文化产品研发示范项目。开展人物类纪念馆文化产品交流、交易和展评活动,鼓励在条件成熟的地区建设文化产品交易中心、创意园区和生产基地,形成产业集群,增强文化产品在文化产业和消费体系中的竞争力。

  加强专业交流,培养领军人才。积极与世界各国博物馆同行开展交流、学习、互动,加强人物类纪念馆从业人员的专业教育、志愿者培训,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以中青年为重点,培养业务骨干、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批优秀的管理经营、建筑规划、藏品修复、文物鉴定、陈列展示设计、教育传播、文化创意、国际交流合作等急需紧缺的学科专业领军人才。

  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是增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了解、联络感情和加强合作的重要手段,也是各国跻身国际社会,树立形象、扩大影响的重要途径。人物类纪念馆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应该更多地担负起促进文化交流的重任,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组织好对外交流工作,发挥推进文化创新的作用,向世界民众展示我国辉煌灿烂的文明成就与和平和谐的文化理念,进一步增进世界各国民众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责任编辑 :欧云海)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