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航企天价拍下航班时刻 到底值不值?

2016年01月05日 07:45   来源:民航资源网   

  去年12月30日,广州白云机场航班时刻对拍卖会收官,九组“黄金”时刻吸引了超过30家国内航空公司参与竞买,现场气氛十分热烈,多个时刻喊出1亿元以上高价。最终南航系(贵州航空、南方航空、南航河南航空、珠海航空以及厦门航空)喜迎大丰收,拍得5组,国航系的深航拍得2组,东航与海航系的乌鲁木齐航空分别拍得1组。本次时刻拍卖拍出总价超过5.5亿,其中乌鲁木齐航空以9099万元的天价荣膺“标王”。所有9组时刻全部被四大航及旗下公司瓜分,民营航空多数空手而归。

  一个时刻9000万,到底值不值

  我们简单算笔账,以“标王”乌鲁木齐航空为例,他们拍得14时段和15时段的第4组时刻三年使用权,如果用来开通乌鲁木齐—广州航线每天一班往返(按2班算),以B737-800飞机执飞,每架飞机有170个座位,则9099万元分摊到每天每个航班每个座位的成本达到244元,按90%客座率计算,每张票要贵271元。换句话说,乌鲁木齐—广州航班的每张票要比乌鲁木齐-深圳(或是厦门、武汉、长沙、昆明等其他城市)多卖出至少271元,这对时刻才买得合算。有人问,如果用宽体机来执飞,是不是每座的拍卖成本会更低呢?确实,但不幸的是目前乌鲁木齐航空只有5架B737-800,没有宽体机。另外,广州机场国内航线的宽体机占比也仅为6%,绝大部分国内航线均使用A320和B737等窄体机执飞。

  那到底广州的机票能贵271元吗?我们再来做道简单的数据题。据统计,2014年广州机场国内航线平均客座率为83.6%,仅比行业平均高0.7个百分点;平均折扣率为57.5%,比行业平均高3.9个百分点。我们还是以B737-800执飞的乌鲁木齐—广州航线测算,价值9099万元的时刻每班能够为乌鲁木齐航空多带来1名旅客,每张机票价格高111元。如果全部折成票价,就是123元的额外收益。一句话,乌鲁木齐航空为了“保本”每张机票要多卖271元,但实际上只能多卖123元,按此计算,这次真的要“亏大了”。同样,国内距离最长、基准票价最高的乌鲁木齐航线尚且如此,其他航线就更不用说了。按此测算,本次9组时刻全部“买亏了”。

  注:广州和行业平均的客座率、折扣率均按2014年国内航线测算。行业平均不含北京、虹桥和浦东等枢纽机场。每班旅客数按170座的B737-800飞机和相应客座率测算,平均票价按国内最长距离的广州—乌鲁木齐航线基准票价和相应折扣率测算。

  各公司为啥出“天价”

  既然不值那么多钱,为啥各航空公司如此“任性”呢?可能有几个原因。

  一是有钱才能“任性”。2015年航油价格始终在4000元左右徘徊,各公司赚得盆满钵满,前11个月就赚了548亿元,同比增长76%,创下历史新高。“有钱好剁手”确实是颠簸不破的真理啊。

  二是期待时刻“延迟退休”。尽管此次拍卖时刻明确三年“保质期”,但此前民航局除了正常率、执行率等指标不及格外,均没有收回时刻所有权的先例。也许各航空公司都期待着此次拍卖的时刻到期也能“延迟退休”吧。

  三是国内损失国际补。此次拍卖九组时刻南航系拍得五组,显示其出手阔绰及志在必得的心态。确实,单看国内航线确实是捞不回这笔投资,但如果是通过南航的中转枢纽打造,为国际远程航线供给旅客呢?只要每班多拉来4名旅客,每张国际机票按5000元计算,新增的20000元收益也足以让国内段“扭亏为盈”了。不过每班能不能多拉4名旅客,每张国际机票能不能买到5000元,确实也不好说。

  最后,至于为什么都是国企频频出手中标,民营航空除了乌鲁木齐航空之外,全部铩羽而归,就真的说不清了。


(责任编辑 :欧云海)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