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要让“濒危名单”发挥警示作用

2015年12月16日 09:31   来源:中国旅游报   

  实行名胜风景区濒危名单管理有着深刻的现实需求。要让被纳入濒危名单的风景区“洗心革面”,落实整改,还得有人担责

  □ 何勇海

  据报道,近日,住建部发布消息,将西藏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山、江苏太湖(无锡片区)等1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纳入濒危名单,并给予黄牌警告,将责令其限期整改并重点督办。根据住建部建立的濒危名单管理制度,对连续两年执法检查中不达标的景区,给予黄牌警告并责令其限期整改,整改期满,经评估仍不达标的会请国务院予以撤销其风景名胜区资格。

  这是我国自1982年设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来,首次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建立黄牌警告和退出机制,实行濒危名单管理。目的在于,警告风景名胜资源和价值面临严重破坏或濒临灭失风险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挂牌督办风景名胜资源价值未完全丧失,但保护管理明显不力、整改不到位或拒不整改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报请撤销风景名胜资源价值丧失或明显退化,不具备设立条件或标准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资格。

  实行濒危名单管理有着深刻的现实需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对风景区的最高肯定,不仅因为它们是国务院批的,地位很高,还因为它们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集中,环境优美,具有很高的观赏、文化或科学价值。如此次被纳入濒危名单的西藏纳木错—念青唐古拉山风景区是世界屋脊上最大的宗教圣地;西藏土林—古格景区保留大量古格王国的遗迹,对西藏历史研究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国内不少风景名胜区以利为重,本应在保护风景名胜资源价值、坚守旅游品质等方面起带头示范作用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不淡定了,它们不仅保护管理明显不力,且还违背“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原则,大搞违规开发建设,将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当作一本万利的摇钱树,从而使得风景名胜资源和价值日渐丧失。

  比如,此次被纳入濒危名单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的在景区甚至是核心景区违规出让土地建别墅;有的景区大肆违规建设温泉项目、主题酒店、矿泉水厂等;有的景区让当地一些重大项目如公路、桥梁、隧道穿越景区,对景观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一些景区不按国务院要求编制总体规划,不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开发建设……风景区的绿水青山似乎变成了管理者的“金山银山”。

  对这类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就应该建立黄牌警告和退出机制,实行濒危名单管理,对屡次遭警示不改者,也应适时“红牌罚下”,撤销其国家级名头。风景名胜区是自然和祖先赐给我们的公共资源,极为有限,且不可再生,过度进行逐利开发,将公共资源当成“摇钱树”,一味追求创收,将公共资源当成提升GDP的生力军,无疑是饮鸩止渴,透支风景名胜区的未来和地方旅游业的发展前景。

  当然,要让被纳入濒危名单的风景区“洗心革面”,落实整改,还得有人担责——对濒危风景区的管理者追究管理责任,对濒危风景区存在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却不予以有效查处的地方部门或相关人员应追究其不作为之责。

  有报道说,某省一官员因本省有两家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被纳入濒危名单,觉得“脸上无光”,然而仅有这种意识是不够的,如果不下决心整改,到时候被“亮红牌”,那才是真正的真的“脸上无光”。


(责任编辑 :欧云海)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