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了疑似人工石铺地面、石器打制现场、用火遗迹等重要考古文化现象——
丁村遗址是世界著名的含有古人类化石的旧石器时代遗址,60多年过去了,依然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有待解决。2014年1月至2015年4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汾河以东塔儿山至汾河黄土台塬区间,调查发现了50余处旧石器和化石地点。4月15日至今,选取了其中的老虎坡、九龙洞和过水洞三处遗址进行发掘,发现了疑似人工石铺地面、石器打制现场、用火遗迹等重要考古文化现象,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1月11日,丁村遗址群2015年考古现场研讨会在襄汾县丁村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十多位专家在参观了遗址发掘现场、观察了标本后,一致认为丁村遗址群2015年发掘取得了重大的、新的突破。
九龙洞遗址:17万年前“丁村人”石器打制场
九龙洞遗址,位于襄汾县沙女沟村东南侧北涧沟沟口北侧一个突出的小土包上,文化层由5个沟谷洪积物和土状堆积交替叠压形成,厚约7米(未见底)。遗址发掘分为A、B两区,发掘面积35平方米,共出土石制品2000余件。该项目领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益人在现场介绍说:“在A区北部厚达6米的土状堆积中每一水平层(5厘米)均有石制品。从上至下至少存在3个层位的石制品密集分布的片区。揭露出至少3个可以拼合的由数十件石片、石核、断块、碎屑组成的密集分布群,这充分表明该区域内曾连续有人类活动。在B区同一层位不到9平方米的面积内,发现两处原地埋藏的原始人类打制石器的现场,集中分布着数百件的石片、石核以及大量碎屑。据此分析,这里很可能是两个工匠同时打制石器的活动场所,是原始人类打制石器的加工厂,这在丁村遗址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全国范围内亦甚是罕见。目前,根据光释光地质测年确认,九龙洞遗址这两处石器打制场的地质年龄为17万年。”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任高星称:“九龙洞遗址发现的文化遗存组合及石器密集程度,可以看出是一个石器制作场,保存了一些原生的石器制作过程信息,为研究当时人类对原料的应用、技术的掌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材料。”
过水洞遗址:丁村遗址群首个人类用火遗迹
过水洞遗址位于沙女沟村西南500米的沙女沟南岸,发掘面积30平方米。这里可见大约相当于S0-L3阶段地层堆积。在L2之下土状堆积中发现了丰富的动物化石、石制品、炭屑、红烧土块。王益人介绍说:“过水洞遗址的文化层在15米高的悬崖底部,地层从上至下由浅咖色逐渐加深,包含有大量炭屑、炭粒和少量的红烧土块。从发现的动物化石来看,大部分为较破碎的小型食草类肢骨、脊椎骨等。这些破碎的动物化石,并非自然破损。它们与石制品、炭堆、炭屑、红烧土块同时出现在黄土地层中,表明这是一处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临时营地——有可能是古人‘野炊烧烤、分享食物’的场所。”
专家分析,从周围地层对比来看,过水洞遗址曾经遭受了一个大的侵蚀,导致这里的土堆积整体垮塌。受整体滑落的影响,地层呈现出东南-西北向倾斜。石制品、炭屑、炭粒和红烧土块出现了严重位移。根据地层堆积判断:遗址形成年代约为20万—30万年前,但垮塌年代尚有待进一步工作。在过水洞遗址范围内,大量动物化石的发现对于重建当时的环境、研究古人类的狩猎对象、策略以及能力具有意义。而炭堆、红烧土块等则为探讨古人类对于火的管控能力提供了新材料!
老虎坡遗址:10万年前的人类建筑遗迹
老虎坡遗址系另一处原地埋藏的古人类活动遗址,发掘面积50平方米。石制品分布于马兰黄土中下部至其下的古土壤条带(S1)中上部。从石制品的垂直分布来看,从S1顶部之下0.2~1.5米的范围内发现石制品400余件,且石制品的密度与深度呈正比例增加。尤其是在S1顶部之下约1.8米左右的同一水平面上密集分布着大量的角页岩砾石、石核和少量经过风化的花岗片麻岩砾石。
经过观察和实验,专家发现这些大型岩块并非洪水冲积形成,这些砾石的重量均在人类个体能够搬运范围内,表明这些砾石应经过刻意挑选。而且在适宜剥片的角页岩砾石上多具有较大的石片疤,应作为石核进行过剥片,与砾石伴出的石片、断片等也印证了这一点。考古专家初步分析,一方面可能是丁村人作为打制石器的原料储备;另一方面,可能为具有人工性质的建筑遗迹,如石铺地面等。目前来看,以上推论均需更多证据,但其人工性质则较为确切。
鉴于上述重要考古发现,参会专家建议文物部门加强对遗址区域的保护力度,特别是揭示出重要迹象的遗址点,如九龙洞和老虎坡,应尽可能原址保护,为丁村遗址下一步的研究与展示利用提供后续保障,保留重要的遗迹现象,发挥考古学的社会作用。(王媛)
(责任编辑 :欧云海)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