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国庆长假,也是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游客不文明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施行正式满半年,办法中“拉黑”不文明旅游的做法虽然受到舆论好评,但记者调查发现,“黑名单”制度雷声大雨点小,存在判定违规、取证执法等多重难点。
今年4月,《游客不文明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之后,国家旅游局已经前后公布了两批游客不文明记录名单,共计7人被“拉黑”。然而,眼下黑名单制度实行半年,不文明的行为并没有得到明显的遏制。中国游客在日本、泰国等地,均被曝出有不文明行为。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甚至在当地媒体大篇幅报道的不文明案例,大多至今还没有出现在旅游部门的“黑名单”中。
这些黑名单制度首先要面对的“判定违规”上的困难。所谓的“游客不文明行为”包括旅游中扰乱公共交通工具秩序,破坏环境卫生和公共设施,违反旅游目的地社会风俗、民族生活习惯还有损毁文物古迹等。但眼下在执行中,如何界定行为是否违规,是个现实问题,比如“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这一点就很难确定。
第二是跟团行的取证和执法面临困难。江西某旅行社总经理姜江表示,由于判定不文明行为而且进行记录,必须要有证据。这种证据采集,必须要由一线的导游去做,但一线导游不是专业执法人员,很难如实记录。另外,旅行社又是企业身份,根本就缺少举证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的动力。对此,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刘思敏就认为,对“黑名单”游客的处罚,首先需要法律上的授权,然后再针对不同危害程度来确定不同的处罚的方式。
(责任编辑 :徐晶慧)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