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易观智库发布《中国“互联网+景区”专题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度中国旅产业互联网渗透率为8.3%,预计到2016年将突破10%,空间巨大。中国旅游产业的互联网渗透率分布不均,消费端与渠道端高而资源提供端低,资源端也就成为最具发展潜力领域。
《报告》认为,旅游景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每年接待大量的特有人群,随景区与互联网的深入融合,景区将成为重要的互联网流量入口和主题场景。随着互联网的渗入,景区将成为多产业融合和跨界的自然平台,会成为商家互动的高级终端。
易观智库认为,互联网+景区分三步走,从OTA主导的在线门票时代,到以目的地为发展趋势的景区合作发展,再到O2O时代的景区智慧化建设。2014年以来,多家企业开启门票大战,在线门票时代的市场格局初步形成,阿里旅行、携程、途牛、去哪儿、大众点评等占据了绝对市场份额。未来景区会从产品互联网化向产业互联网过渡,并根据互联网融合板块的不同,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游客体验提升,推动的核心在于大数据。
事实上,互联网企业已经在启动景区合作发展。9月22日,阿里旅行在深圳东部华侨城宣布启动未来景区战略。阿里旅行总裁李少华指出,黄山、乌镇、古北水镇、海昌集团在全国的8个极地海洋馆也将于近期上线。践行“互联网+旅游”的创新,不仅是先游玩后买票、未来还有更多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服务。
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提供智能停车场、实时游客导引等基于互联网的基础服务设施配套;以LBS为基础,提供基于位置的O2O服务,如实时导游、方向导览、门票售卖等方面的服务;以信息数字化为基础,将景区运营和管理的各方面数据信息化,形成景区及景区联盟的大数据库,为未来市场、运营等决策提供大数据支持等,将使得个性化需求的实现难度大大降低,未来将成为市场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