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抗战主题展览观众突破45万 团体预约已排到月底

2015年09月06日 09:09   来源:京华时报   张然 黄海蕾

  抗战老兵到抗战纪念馆参观。(资料图片)记者范继文摄

京华时报制图杨佳宁

  “伟大胜利历史贡献”主题展览于7月7日在京开幕,截止到9月4日,共接待观众45万人次,平均每天参观人数超过8900人,高峰时日观众达11763人次。 

  团体预约已排到本月底

  据官方统计,自7月8日至今,抗战馆先后组织抗战老战士和老同志、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业职工、外国驻华使节和驻华媒体、解放军总参谋部师职以上干部、解放军总后勤部师职以上干部、少数民族观礼团等多个参观专场,并成功接待国民党前主席连战一行、古巴国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迪亚斯·卡内尔一行、瓦努阿图总理基尔曼一行等重要参观团体。目前,团体预约时间已排到9月底。

  抗战文物获赠850余件

  许多观众在参观完纪念馆后,主动与抗战馆联系,向抗战馆捐赠抗战文物、资料及有关抗战的书画作品。截止到9月4日,抗战馆共收到各类文物资料捐赠共计850余件(套),丰富了抗战馆馆藏。

  抗战馆陆续收到全国各地的收藏爱好者、抗战老战士及后代捐赠的来信、来电,共接收文物捐赠110余件(套)。其中,爱国华侨鲁照宁先生亲赴抗战馆,捐赠报纸、期刊、宣传册、照片、纪念邮票、书籍等文物资料共计30余件,这些文物资料重点展现了二战结束时日本投降的相关报道及美国飞虎队的相关资料,对研究抗战史实和丰富馆藏均有重要价值。

  此外,抗战馆还获赠抗战资料702件(套)。接受书画作品捐赠40余件。

  万余留言展现观众心声

  目前,抗战馆共收到观众留言16192余条,平均每日收到观众留言超过350条。观众纷纷在留言台前写下心声,留言内容积极向上,“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成为广大参观者的共同心愿。

  留言者中有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同志老战士,有年迈的退休人员,有血气方刚的军人,有意气风发的学生,还有机关干部、教师、农民、自由职业者、外宾……留言簿上记录着来自不同年龄、各行各业的参观者的心声。

  □阅兵再揭秘

  训练基地为何动土?

  建9公里坦克专道

  据北京市交通委介绍,此次9·3阅兵交通保障提前启动,所涉及的受阅和机动道路线共计58条341公里,长度相当于7个二环路的长度,另有363座桥梁的通道。在阅兵训练基地,交通部门建设了约9公里4.5万平米的坦克专用道路。训练基地周边的沙阳路、昌流路和顺沙路3条道路共18.3公里进行了维修整治。

  为何地铁全线停运?

  专送现场观礼群众

  据了解,此次在阅兵现场观礼的群众共计有4万人。阅兵演练期间,1号线全线、其他线路部分站点的地铁采取停运措施,观礼群众采取“远端集结、地铁运送”运输方式,即观礼人员分别在四惠枢纽、五棵松集结乘坐地铁到达前门站,散场阶段,按照“怎么来、怎么回”的方式运回。

  上万军人如何抵达?

  乘232辆大客车

  据介绍,阅兵前一天,搭载着上万受阅军人的232辆大客车,从阅兵训练基地抵达指定位置,这一工作在早6点至8点完成。直至3日下午2点40分,232辆大客车全部返回阅兵训练基地。

  据交通委介绍,此次交通保障还包括外国代表团、随团记者、外国使领馆人员的接送机、活动转场等外事运输服务。阅兵前,外事运输完成61个受邀国家和国际组织代表团接机和部分代表团市内交通运输服务,共出动2527辆次,服务6623人次,行驶里程达10万公里。


(责任编辑 :徐晶慧)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