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北京夫妇赴阿富汗“光”复巴米扬大佛

2015年09月02日 15:09   来源:北京晚报   

  张昕宇和梁红还原被毁前的巴米扬大佛

  参照阿富汗出土的犍陀罗佛像还原千年前初建时的大佛

  北京夫妇赴阿富汗

 

  “光”复巴米扬大佛

  当夕阳消失在被轰炸得满目疮痍的山峦之后,金色的光束照亮了绵延2500米的阿富汗巴米扬山谷。曾被坦克、炸药与塔利班的仇恨轰炸而成的50米巨大空洞中,重新又浮现出一座由光影构成的金色巨佛,这一晚,巴米扬小城沸腾了,人们对着光影大佛高呼。许多人自发赶来,重新与往日的记忆相逢。人们拿出相机拍照合影,或是着急打电话呼唤亲友。更多的人从远处的村落、山脚赶来……这一幕发生在今年6月6日晚上9点(北京时间)。复原大佛的人来自中国北京,他们是70后夫妇张昕宇和梁红,夫妻俩带领团队驱车一万公里由北京来到阿富汗,他们使用建筑投影技术,重现了14年前被塔利班炸成碎片的巴米扬大佛。

  用光影技术还原被毁大佛

  巴米扬河谷位于阿富汗中部,巴米扬大佛深藏河谷之中,穿越千年历史,历经劫难。曾几何时,巴米扬大佛是世界最高的立佛,在2001年被塔利班炸毁之前,巍然伫立了1500年。唐朝的玄奘,曾在西行路上途经这里,惊叹大佛的“金色晃曜”,大佛脚下繁衍生息的哈扎拉人,也亲切称53米高的大佛为“爸爸”。东侧一公里外,另一座38米高的大佛,则被称为“妈妈”。这两座大佛是哈扎拉人的信仰之源。

  2001年,正做外贸生意的张昕宇和梁红看到了大佛被炸毁的消息,影像里炸药扬起的漫天沙尘一直萦绕在两人的脑海里。张昕宇热衷机械、光影等一切新鲜事物。他下决心用现代光影技术,还原被炸毁的巴米扬大佛:“至少,我们可以让世界再看他一眼。” 2008年,夫妻俩放下生意,开始用5年的时间筹备行程,再用5年环游世界,制作一档叫做《侣行》的纪实节目。今年4月份,两人从北京驱车出发,重走丝路并穿越中东,而巴米扬成为最重要的一站。

  当夫妻俩抵达巴米扬后,他们发现问题比当初想象的更棘手。此时的大佛已岌岌可危,原来塔利班引爆的炸药,给洞窟造成大量裂缝,当地文物保护者在洞窟搭起脚手架,将黏合剂灌入裂缝,维持脆弱的岩壁不会坍塌。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共(2)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末 页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