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沙洲曾是荒芜沙洲,开展人工栽种植物和生态保护工程后,一大批木麻黄、诺尼等绿色植物染绿了沙洲。 本报记者 宋国强 通讯员 黄广南 摄 ■ 本报记者 缪影影
畅游在美丽三沙,最令人赞叹的当是那多重色彩在深浅之间的自由转换!
浩瀚无垠的南海泛着碧波轻浪,散落海中的岛屿,好似一颗颗绿宝石闪耀在蔚蓝的底色上。这一抹抹的绿又被一圈圈银白玉带环绕着,银白圈的外层又会有一圈圈若有若无的浅蓝、深蓝、青蓝、藏蓝。层层圈叠,自然过渡的多重色彩彼此交相辉映。大海中灵动的绿色,其实得益于人的雕琢,而这看似天成的人工雕琢,正是三沙市多年来与来自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校的农业专家不断摸索、研究、引种,无数心血付出所取得的收获。
岛礁种植条件很不理想
2013年,受三沙市的委托,省农科院园林花卉研究所的专家来到西沙,开展绿化岛礁工作。
“三沙的绿化工作开展得很早,但受制于岛礁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绿化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园林花卉研究所副所长洪世军说,他们的首项工作便是和三沙人一道,调查各岛礁植被分布状况和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因子。
几年来,永乐群岛、宣德群岛的岛礁之间,处处都有绿的使者。
据农科专家调查,三沙市岛礁(主要指西沙群岛)植被分布有80科211属,296种(含变种),主要有椰子树、抗风桐、大果榕、木麻黄等乔木类;草海桐、银毛树、麻风树、蓖麻等灌木类;蔓京子、香附子、马鞍藤等地被类;海滨雀稗、大叶油草和茅草等草坪类。
“调查显示,三沙岛礁植物的品种相对较少,多样性不足,不利于这个区域生态环境综合能力的发挥,也不利于岛礁小气候的改善调节。”洪世军说,这跟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水、土、肥和气候等几大主要因子有关,影响了岛礁的植树绿化工作。
从给水条件看,目前三沙市还有很多岛礁尚未具备淡化水供给条件,植物生长还是靠天下雨供给水分,无法满足多数植物的生长发育。
从土质条件看,岛礁土质为粗粒海沙土,盐碱度较高,有机质肥力贫瘠,保水保肥力差,对植物生长发育不利。
从气候条件看,高温、高盐分、高湿、高照度和多台风是三沙市岛礁气候条件的主要表现。在这种条件下植树,如果不采取一定的种植措施,刚种植的植物会被晒伤、日烧及倒伏时被地面沙土烫伤,或是被台风危害造成植株被吹倒吹断,或是受到冬季西北风带来的盐碱气对植物的影响,造成植物叶片和树枝枯萎,出现长不大的“老头树”。
……
一道道难题考量着深爱这片岛屿的三沙人。
(责任编辑 :叶玮)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