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我们身边

2015年08月17日 10:39   来源:青海日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许多老百姓来说,是一个遥远又陌生的名词,可是当你走进2015青海文化旅游节“薪火相传 丝路文脉———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展”,你会惊喜地发现,非遗,原来就在我们身边。

  900平方米的展区内,洋溢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威远酩馏酒,湟源陈醋,马营豌豆手工粉条、五香陈醋等仿真作坊和制作流程的展示,让观众不断感叹:“原来这些和我们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啊!”藏族黑牛毛帐篷制作技艺、藏族鎏钴技艺、窝窝药枕制作技艺、河南蒙古族牛羊毛手工编织技艺非遗项目首次亮相,情景式的展示让观众忍不住想参与其中……

  “这次青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展主要展示的是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项目,其中传统美术类项目包括热贡艺术、德昂洒智书法、土族盘绣、湟中堆绣、河湟刺绣、吉吴唐卡、河湟剪纸等7项;传统技艺类项目有加牙藏族织毯技艺、藏族传统手工编结技艺、河南蒙古族牛羊毛手工编织技艺、拉加藏靴制作技艺、窝窝药枕制作技艺、藏族黑陶烧制技艺、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藏族鎏钴技艺、河湟皮影制作技艺、湟中陈家滩木雕技艺、威远酩馏酒酿造技艺、湟源陈醋酿造技艺、马营‘五香陈醋’制作技艺、马营‘传统豌豆手工粉条’制作技艺、同仁刻版印刷技艺、玉树藏刀锻制技艺等17项。”省文化新闻出版厅非遗处处长邓福林如数家珍。

  “体验”、“创意”,为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整个展区采用场景再现模式,一进入展区就像进入了生活真实场景,61名传承人和民间艺人现场进行技艺演示,与观众互动交流,让每一名来过这里的观众都能直接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责任编辑 :韩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