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规划保护改造街区
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改造规划范围为49.11公顷,其中保护范围9.52公顷,涉及拆迁户992户、人口3143人。为了支持街区改造,居民集体搬进了政府新建的返迁安置小区。
在改造工程启动前,赣州坚持规划先行,按照“不大拆大建、不破坏街巷体系、不破坏居民生态、不破坏历史文脉、不破坏建筑风貌”的工作原则,对改造范围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调查,弄清“家底”,确定需要拆除或保留的区域。
同时,赣州召集全国、全省及市内专家反复考察论证,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最终确定整个修复规划方案,对所有具备保护价值的历史遗迹、特色建筑全部实施原地和原址保护修缮。
其中,对古城墙、郁孤台、八境台、广东会馆、蒋经国先生旧居等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严格保护,并妥善保护田螺岭、花园塘、九华阁等传统街巷;对42栋历史建筑进行精心修缮;对质量过差的237栋建筑按照原有的形制进行原貌更新。
74岁的袁章珍小时候在街区内广东会馆读书。听说要重修广东会馆,病痛缠身的他非常激动,努力通过记忆画下会馆结构图,并给市里写信,提了一些关于街区建设的建议和意见。有关部门在建设施工过程中,曾再三向他咨询,听取建议,极力恢复历史原貌。
街区改造启动后,出行不便的袁章珍曾多次来到施工现场,当看到记忆中的广东会馆慢慢呈现,展现出它独有的韵味,他忍不住热泪盈眶:“太好了,看到这里就让我想起小时候,几乎复原了我记忆中的老样子!”
7处文物保护单位,10条传统街巷,128栋历史建筑……徜徉在改造后的街区,众多历史文化遗存重现昔日风采,时光倒流的感觉扑面而来,“江南宋城”的风情尽显于世人面前。
原汁原味还原历史风貌
尽管古代建筑元素工艺复杂,难度大,但整个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始终坚持质量第一、以细节出精品。从每一幢建筑、每一间房屋,到一砖一瓦、每一窗格,多采用慢工细活的人工作业,最大限度保持原来的形制、材料和工艺。在此基础上,实行有根有据的重建、有脉有络的创新。
下竹丝巷4号曾经发生过火灾,原本留在屋檐上的壁画有不少火烧的痕迹。为了让修补的地方和整个壁画统一协调,画师特意使用矿物颜料,并根据壁画的褪色程度在颜料中加入砖灰作为辅料,使修补的壁画发出一种古旧的光泽。
在对街区历史建筑中灰塑工艺进行修复时,最大难题就是没有人懂这门传统的装饰工艺。专家们找到历史建筑中保存完好的灰塑窗楣,在不破坏原物的前提下,用硅胶制作了模子,复制出几个窗楣,确定这种复制效果能较好还原古代工艺。于是,专家经过大量考证,最终确定了几种窗楣、门楣、翘角的样式,用翻模的方法,复原了古代灰塑散发出的流畅线条和生动姿态。
在会昌学公馆修缮过程中,一幅清代古画被发现隐藏在墙面的水泥浆下。为了让古画重现天日,项目部立即停止施工,专程组织专家重新研究修缮方案。最后决定用蘸水的海绵,在水泥浆上轻轻摩擦,水泥浆见水后变得透明,浮现出古画轮廓,画师立即用铅笔小心翼翼地将古画描摹出来,等水泥浆干了后,再用特制颜料,一点一点地沿着铅笔痕迹将古画还原出来。
竣工后的街区,原汁原味还原了“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的建筑风格,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文化角度,都让人感到协调之美。
不少早已从街区迁走的“老赣州”,还时常回来走走看看,寻找那熟悉的回廊和巷道。“全整出来了,街区又有了当年的大家风范。”看着曾经残损破旧、不御风雨的老屋修缮一新,透着古朴高雅的气息,原居住在街区白马庙的七旬老人凌玉英感叹不已。
传统文化绽放现代活力
在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建设过程中,赣州并不满足于基本的保护和还原,而是将展现历史文化和现代商业开发有机结合,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升街区人气与活力。
矿产工艺品、书画、瓷器、根石艺品……宋街是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新建的仿古商业街,这里“古而不旧”,多家文化商铺一字排开,各种文化产品汇集于此,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淘宝。
在一家叫“博古堂”的商铺,各朝各代、各种花色品种的瓷盘颇为丰富。该商铺主人凌梅说,她6年前就在赣州的千年老街——南市街开设了家庭博物馆,宋街竣工后,她又把馆藏全部搬迁过来布展。“这里环境更好,文化氛围更浓,人气更旺,希望能借助这块宝地更好地宣传民俗文化。”
结合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特征,赣州规划了府衙文化展示区、郁孤台文化展示区、传统文化商业区、学校拆迁安置区、创意文化展示区、八境公园景区等六个功能结构区,努力打造集府衙参观、文化展示、民风民俗展示、特色餐饮、特色购物、文化休闲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提升游客参与性与体验度,触发游客兴奋点。
如今,广场、游步道、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厕所等旅游配套设施已建设好,前来休闲观光的游客越来越多。
“走一遭老巷子、吃一顿客家菜、观一方章江景、看一场民俗表演、住一晚农家客栈”,对街区的未来,在此居住70多年的棚改户刘长龄充满期待。他说:“如果街区需要维护人员或讲解志愿者,我愿意尽自己一份力。街区改造不仅改善了大家的生活环境,更提升了赣州的城市魅力。旅游事业发展了,经济建设发展了,百姓的日子才能越来越好。”
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开发,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正是赣州实现以文化引领经济民生提升发展的缩影。下一步,赣州老城区将采取“政企合作模式”,对城区姚衙前、灶儿巷、南市街等历史街区改造项目实施整体打包,一体化规划建设、开发运营,打造全国知名的、具有赣州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