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欧洲各国如何保护古建?西班牙:不能随意拆一堵墙

2015年08月06日 08:24   来源:中国新闻网   

  西班牙

  不能随意拆一堵墙

  在西班牙,要拆除一堵围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随便一堵稍有年头的围墙都被认为有历史价值,是历史的见证人,会受到法律保护,不经过市政府护墙机构的认可不得拆除。

  如要拆除具有七八十年以上历史的建筑,政府都要求将沿街的围墙原封不动地留下。围墙破损了可以修补,但不能拆除,因为每一堵墙都有价值,都有故事,都是历史。拆房留墙,不仅导致工程难度增大、造价高出1/3,还导致西班牙的"护墙机械"大受欢迎。

  在西班牙,最艰难的工程是改造斗牛场。西班牙已经立法废除在加泰罗尼亚境内进行斗牛表演,政府决定将斗牛场改造成商业中心,但是斗牛场的外墙依然保持原来风貌。光是设计和制造斗牛场的护墙架就花去了一年的时间。现在的斗牛场商业中心外墙还保留着原先斗牛场的特征,而里面已经完全现代化,有立体走廊、纵横交错的电梯,顶端还有观光平台。

  法国

  摸家底"大到教堂小至汤匙"

  很多人在看过巴黎的古建筑及其周围环境后,都会对这里的建筑赞不绝口。巴黎市将新老城区分开,用凯旋门作为新老城区的分界线,一边作为老城区,不允许现代建筑踏足,另一边是高度发达的现代文明。曾有巴黎人这样自豪地说过,如果他们古代的祖先再回到巴黎,依然可以找到回家的路,可见巴黎的古建筑和古城的保护多么到位。

  1964年,法国对"大到教堂,小至汤匙"的文化遗产进行总量调查。普查不仅加强了国民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也有利于国家掌握"遗产家底",还有利于对本土文化的研究。

  经过普查,大约有4万处历史古迹受到保护。其中约一半为私有财产,它们也可以享受国家资助。如果是被列为建筑保护单位的建筑,其修缮费的50%由国家提供;如果是在建筑遗产清查单上注册备案的建筑,其修缮费的15%由国家提供。法国每年平均用于历史古迹修缮的预算达3.05亿欧元。

  波兰

  文保与保护主权并列

  二战末期,波兰首都华沙85%以上的建筑被毁,老城内一片焦土,古建筑荡然无存。战后,波兰人决定按照战前测绘并完整保存下来的建筑资料,重建华沙老城,同时兴建新城。此后10年,波兰人用举世闻名的"华沙速度",重建和修复了老城内900多座古建筑。

  波兰宪法中有两项条款涉及文物保护的内容,分别位列宪法的第五和第六条,把保护文物放在与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公民自由和人身安全的同一个条款中。

  除政府文化和民族遗产部外,波兰还另设省县(市)文物保护局独立执法,城市规划和新建建筑只要涉及古建或文物,首先要通过文物保护局的审批,该机构拥有一票否决的绝对权力。此外,波兰各级文物保护机构管理权限范围很大,根据法律,目前波兰国土面积约30%属文物保护范围。

  意大利古建筑保护方法:给古建筑安排"领养人"

  -唐华 (此部分作者为罗马大学在读博士)

  打开任何一本讲述西方建筑和城市历史的书,意大利的建筑都占据着相当多的篇幅。意大利人总是不约而同地把保护古迹意识称作他们的"DNA之一",在他们看来,历史遗迹如同基因不可或缺,不论民众还是官员,心里都给古建筑贴上了"珍藏品"的标签,对古建筑和古城用心守护、悉心照料。

  保护文物就是保护生活品质

  意大利是古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最多的国家。

  为了保护罗马古城,1939年,意大利政府开始在罗马古城南部另辟一座新城,让其承担现代城市功能。罗马人称其为"新罗马"。如今,罗马新城古城分开的做法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城市为保护古建筑而效仿的模板,也成为解决现代文明与古代传统冲突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意大利,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条款早已被写进宪法。在浪漫的意大利人眼中,保护文物就是保护他们的生活品质,是意大利公民的社会责任。根据意大利相关法规,具有100年以上历史的建筑物,未经有关主管机关批准不得拆毁与改建,装修内部也须经文物部门派人检查、鉴定和批准。旧市区除非经特批,原则上不再增加新建筑。规模稍大的城市都圈出古城区,限制车辆进入; 市中心的著名咖啡店以不变的面貌存在了数百年……

  为了更好地保护历史遗迹和文物,意大利政府专门设立了一个文化遗产部,下有出土文物、艺术品、古建筑、古图书等18个保护局,还制定了许多保护文化遗产的法律和政策。在资金上,意大利政府每年都会将一定比例的国民收入直接划拨给文物保护部门。

  把生活状态一起保护起来

  最好的保护就是使用,意大利不少古建筑仍作为办公场所或住宅使用。以首都罗马为例,总统府奎里纳莱宫和总理府基吉宫都始建于16世纪。走在市中心街头,时不时就能看到住宅楼前保留着当年的拉丁文招牌。

  这些古建筑保持着数千年前的面貌,毫不掩饰各自的时代特征,而内部早已翻新、加固,以适应现代居住办公需要。然而,使用老楼远比搬进新楼麻烦得多,因为需要遵守堪称苛刻的文物保护规定,如必须承担阶段性维护工作,翻新时连窗户颜色、材质都不能变动。

  甚至,一些楼梯设计"不科学",台阶一步跨不完,两步又显局促。究其缘由,负责人给出的答案往往是"当年就是这样"。原来,这些建筑早年大多作为市政办公场所,楼梯专供骑着马匹的官员出入,按照马匹的步伐长度设计,一直没有改动过。

  意大利博洛尼亚的改造方式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它在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把人和房子一起保护"(也称"整体性保护")。所谓的"整体性保护"就是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上既要保护有价值的古建筑,还要保护生活在那里的居民原有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它留下的不只是古建筑的躯壳,更是要让古建筑"活着",充满着生命的迹象。

  给古建筑安排"领养人"

  针对一些已成为著名旅游场所、专供游人参观的古建筑,意大利则通过多重渠道筹集资金和力量,把古建筑看做"孩子",启动了"领养人"模式。

  "领养人"制度实际指政府通过招标把古建筑的一部分服务或者使用权租给私人企业。政府从他们的收入中抽取一部分提成,同时要求他们承担相应的古建筑日常维护管理工作,并对一些有能力的企业开放文物修复工作。

  作为"领养人",可以使用古建筑一部分场所,用作旅游咨询中心、书店、纪念品售卖点、咖啡厅和餐厅等,也可以用作举办文化展览等活动的场所,抑或承包售票、存包、保洁、秩序维护等服务。

  领养不意味着管理全盘外包。国家仍然掌握古建筑的所有权、开发权和监督保护权,其重要的人事任免、票价、开放时间也由国家决定。如果领养企业投标时的计划存在缺陷或者太肤浅,可能会存在一些风险,比如企业中途倒闭会造成维护"空窗期",从而对古建筑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害,因此政府对领养文物设定严格的审核条件。

  赞助修复工程可留名

  除了这种日常维护模式外,意大利采取企业或个人赞助或捐助的方式来资助一些规模较大的专业修复工程,而"回报"企业的是广告效应或形象提升。

  以最近启动修复工作的罗马"许愿池"为例。这项工程由奢侈品企业芬迪公司出资218万欧元(约为1800万元人民币)捐助。修复期间许愿池周边用透明玻璃围起,一些玻璃上印有"感谢捐助修复的芬迪公司"字样。

  对于赞助修复的企业,通常会在修复现场的挡板上留下广告空间,用来印企业标识。比如威尼斯叹息桥在修复期间全部用挡板遮盖,挡板以叹息桥照片作背景,上面印有意大利时尚巨头阿玛尼的标识。

  一些捐助修复的企业或机构不要求在修复现场"留名",但政府会在新闻发布会中向媒体告知捐助企业或机构名称,并要求媒体发布这些信息。

  为吸引民间资本保护文物,意大利颁布了退税法律"艺术津贴",规定所有捐助文物修复的企业可以获得税费津贴,在捐助后3年内以退税形式返还捐助金额的65%。

  除了在意大利境内筹集资金,罗马市政府还向国际社会筹资,试图与国际基金会等合作,获取文物修复的捐助款。  


(责任编辑 :徐晶慧)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