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时逢我国著名画家、雕塑家袁晓岑先生诞辰一百周年,6月25日至7月2日,“万物为师”袁晓岑百年诞辰纪念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塑墨双绝 成就不凡
袁晓岑(1915-2008),贵州普定人。生前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云南分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云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等职。袁晓岑先生在国画、雕塑两个艺术门类里都取得了不凡的成就,可谓“塑墨双绝”。袁晓岑的艺术立足于自己的生活经历,表现出了明显的云南地域特征;而他明确艺术要坚持“给人以美的享受”,在晚年更表现出向写实与写意融合的“中国古典精神”回归的倾向,他的艺术又超越了地域性和时代性。在国画领域,袁晓岑以“写意孔雀”闻名天下,同时,在仙鹤、鸭子、马、牛等题材上的造诣也极高。
1938年,袁晓岑在昆明第一次举办个人画展,1959年参加苏联举办的《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196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袁晓岑个人雕塑作品展览》,为新中国官方举办的第一个个人雕塑作品展,也是中国美术馆建成以后举办的第一个雕塑个展。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多次应邀赴日本、瑞士、美国等国举办个人展览,1992年被美国雕塑家协会吸收为第一位中国会员。作品为人民大会堂、中国美术馆及美国、日本、瑞士等国艺术馆收藏。出版有《袁晓岑雕塑选集》《荣宝斋画谱(42)花鸟部分》《袁晓岑画孔雀》《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袁晓岑卷》等作品集。
珍贵手稿 首次面世
值得一提的是,袁晓岑先生曾于1964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雕塑展,这是中国美术馆建成以来第一次举办的雕塑个展。时隔51年之后,在袁晓岑先生的百年诞辰之际,又在同一地点举办展览,有着非常特别的纪念意义。
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馆、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省文化厅、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云南艺术学院等单位联合主办,中新社云南分社、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袁晓岑艺术园、云南油画学会、云南大藏艺术机构、昆明观照元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协办。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邵大箴,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研究院雕塑研究院院长吴为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怡琮,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春生,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吕品昌,中国美术馆学术部主任张晴,中国美术馆典藏部副主任韩劲松,《中国美术馆》责任编辑黄丹麾等国内多位著名专家前来观看展览并参加了开幕后的研讨会。
展览按袁先生艺术发展脉络,选取约50多件雕塑和20多件国画以及150多件未刊手稿进行展示。其中,雕塑部分选取袁晓岑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清晰地显示了艺术家由偏“写实”而向“写意”再向“文人精神”回归,并不断融入多种传统雕塑语言形式的艺术历程。国画部分选取了艺术家各种题材的作品,展现了艺术家将云南的“地域性自然和人文景观”纳入国画所取得的成就,有反映“人民翻身做主”的《母女学文化》、富于文人画气息的乡村题材作品《归牧》、让人能够联想到月下幽静的《举杯邀月》、极具动感的《起舞》、妙不可言的《森林孔雀》等大量优秀作品。150多件未刊手稿还是第一次面世,它们记录着艺术家面对世界的活泼感受;部分手稿记录了艺术家从写生、构思到创作的全过程;还有部分手稿记载了艺术家对艺术问题的珍贵见解。
民族作品 中国气韵
展厅里,望着袁晓岑先生创作于1981年的青铜雕塑《苦难年华——砂丁》,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春生感慨地说,我曾和袁先生一起创作过,我很喜欢听他讲述儿时的故事和云贵高原的故事,那里四季如春、鸟语花香,是他艺术创作的天堂。袁先生对待艺术的态度及情感都表现在他的作品中。
一位年轻的女学生在一座雕塑前驻足观望,久久不肯离去。她是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的二年级研究生王宣懿。她说:“虽然袁先生离我们这个时代有些遥远,但是对他的名字和作品我非常熟悉。得知他的艺术展在京举行,我早早就来到美术馆仔细观看。从他的作品中,我领悟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
来自马来西亚的女大学生露薇和妮娜,趁假期来北京旅游,当她们得知中国美术馆正在举办袁晓岑百年诞辰纪念展后,两人到酒店后放下行李就立即赶来一睹大师风采。她们高兴地说:“袁先生的作品真的非常与众不同,我们看了好多遍,仍觉得不可思议,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啊!观看到这次展览,非常荣幸!”
“在大会堂纪念徐悲鸿先生诞辰一百二十周年,下午又参加袁晓岑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展览。”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薛永年先生感慨道,“他们的艺术是一脉相承的。中国美术从古代到当代的转型过程中都非常重视中国传统,中国味非常足。袁先生的作品既有非常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点,又表现出时代的脉络。他的作品内容是民族的,气韵是中国的,但在一些画法结构上吸收了西方的东西,这一点很值得学习。”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博士邵大箴认为,袁先生的雕塑风格新颖,非常有特点,非常质朴,非常富有感情。还有他画的那些花鸟,画得那么生动。
面貌独特 内容深刻
在回顾袁晓岑艺术成就的同时,人们也共同追忆大师的生平。云南艺术学院花鸟画教授、袁晓岑先生的学生孙建东说:“从我毕业留校起,就有幸跟随袁老师,一直在他身边,跟随他26年。那些岁月,给我的创作和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曹春生先生回忆说:“当时袁老师给我们的印象是不怎么爱说话。只要你找他聊天,或者向他求教,他都会非常深入细致地跟你谈很久。我们不了解的地方,他可以帮我们画。袁晓岑先生的作品很朴实、很实在。”
本次展览为美术界深入探讨袁晓岑先生的艺术渊源和价值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主办方以此次展览为契机,试图进一步深入探讨“中国现代雕塑民族化”、“中国艺术的古典精神:写实、写意的融合”两个议题,以及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在展览开幕后的研讨会上,与会学者们高度评价了袁晓岑艺术创作中“面貌的独特性和内容的深刻性”,认为袁晓岑是思想上的觉悟者,艺术上的创新者和社会活动的参与者,是现代最有力量、最具影响的画家、雕塑家,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据着显著的位置,他的作品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
(责任编辑 :韩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