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儋州百年黄皮园喜迎四方采摘客

2015年07月01日 13:36   来源:海南日报   

 

  游客在儋州南吉村采摘品尝黄皮。 平宗 摄  在儋州市大成镇南吉村,有一片罕见的黄皮园,园内百年树龄以上的黄皮树达160多棵,面积近10亩,其中最古老的一棵黄皮树经植物专家鉴定有300年以上历史,堪称“海南黄皮王”。目前,当地政府围绕百年黄皮园大作旅游文章,这片古老的果园和它所在的村子一起,焕发出勃勃生机。

  清代黄皮园今犹结硕果

  南吉村隶属儋州市大成镇推赛村,位于225国道156公里处,处在海南热带植物园与石花水洞的中心点位置。这个仅36户、186人的小村子,种植黄皮的历史有数百年之久,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都种有黄皮,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每逢黄皮成熟季节,南吉村就会迎来海口、三亚等地的黄皮收购商。

  百年黄皮园位于南吉村北部的南吉岭脚下,其间草木葱茏,鸟雀啾啾,百年以上树龄的黄皮树随处可见。其中一棵高约10米、树围约1.5米的黄皮树,经鉴定有300年以上历史,约种植于清朝康熙年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历经百年风雨的黄皮树,至今仍能结出累累硕果,在风调雨顺的年份,单株产量最高可达600斤。

  据推赛村党支部书记符毅隆介绍,百年黄皮园的起源已无据可考,何人何时因何种植,完全没人知道。即便是村里最年长的老人,也不知道这座黄皮园的来历,只知年幼时已经存在。“这很奇怪,在过去小农经济时代,人们种果蔬多以自给自足为主,连片种植黄皮非常罕见。”符毅隆说。

  古人为何连片种黄皮无可知晓,但如今南吉村村民爱种黄皮是有原因的。据村民符在启介绍,和荔枝、龙眼、芒果等果树相比,黄皮几乎无虫害,抗病能力强,又耐干旱,枝干矮小有韧性,抗台风能力强。“不用施肥,不用打药,易种易管。”符毅隆说,此外黄皮果还有消食、润肺、降火、生津等功效,因此深受村民喜爱。

  更加重要的是,经儋州市、大成镇两级政府的精心谋划和大力推动,黄皮已成为南吉村强劲有力的经济增长点,围绕黄皮产业,南吉村开始完善旅游功能,融合一产、三产,发展以黄皮为主题的休闲观光农业。黄皮,一跃成为南吉村脱贫致富的希望之果。

  黄皮成儋州旅游新亮点

  据大成镇党委书记林春晓介绍,黄皮喜温暖、好湿润,成长土质以砂壤土最为适宜。大成镇气温、降水、土质条件都非常适合黄皮生长,是儋州黄皮种植最早的地区,也成就了大成黄皮优良的品质。“海南黄皮看儋州,儋州黄皮看大成。”大成黄皮以果大、肉厚、汁多、籽少且小著称。

  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橡胶价格大幅上涨,许多群众开始砍掉黄皮树,改种橡胶,大成的黄皮种植面积一度缩减。南吉百年黄皮园也从原有的20多亩减少至现在的10亩。2013年开始,橡胶价格持续下跌。

  “如何引导群众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寻找新的促农增收点?我们一直在思考、研究。”林春晓说,大成镇最终决定挖掘本地传统特色产业,以黄皮为切入口做文章。经过调研,靠近225国道、处于海南热带植物园和石花水洞中心点、黄皮连片种植面积较大的南吉村发展前景非常可观,遂决定将其扶持、打造成为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再辐射、带动周边。

  经儋州市、大成镇两级政府大力扶持,南吉村如今已经逐步完善旅游功能,改善了道路交通,建成了农家乐、观景平台等旅游设施。围绕黄皮主题,南吉村陆续推出了黄皮果、黄皮鸡、黄皮猪蹄、黄皮蜂蜜、黄皮寄生茶等特色美食,吸引了大量游人前往。据不完全统计,最近3周,南吉村已接待游客1万人次。

  旺盛的人气,给南吉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羸弱的旅游接待能力仍制约着这里的进一步发展壮大。符毅隆介绍说,由于接待能力不足,他们这个月已经推掉了好几个120人以上的旅行团。“希望有企业参与南吉村的开发建设,做大做强百年黄皮园这一儋州旅游新亮点。”符毅隆对未来充满期待。

  (白竹 谢振安 张琳)


(责任编辑 :王璐瑶)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