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如何使旅游品牌的电子邮件营销起死回生?

2015年06月09日 09:30   来源:环球旅讯   

  【环球旅讯】研究显示,49%的英国旅行者在线上预订旅游。因此,旅游品牌必须充分利用各种渠道提升销售量。

  电子邮件营销的作用并不局限于每日的交易,这是一个个性化的交叉平台,并且能够对数据进行充分利用。旅游品牌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法优化电子邮件营销。

  1. 发送提醒

  交易取消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失去了一个客户。

  旅游品牌可以利用同期活动来触发动态内容,激发客户的购买意愿,帮助他们完成下一步。定制化的内容越多越好。

  旅游品牌Haven通过开展针对交易取消的活动,使投资回报率达到了2815%,该活动由三封邮件构成:第一封为客户提供服务和帮助,第二封为他们提供与取消的交易相关的产品,第三封鼓励客户查看不同类型的、可能更符合他们需求的度假打包产品。

  这些邮件的打开率是54%,是行业平均水平的两倍。

  2. 定制化与个性化

  每个邮件订阅用户平均每个月会收到416封营销邮件,新奇性的作用不应被低估。

  MailChimp从二月份才开始在邮件主题中支持使用表情符号,现在太阳和飞机的符号已经成为人们最常使用的十个符号中的两个了,也就是说旅游品牌已经开始对此加以利用了(这种情况很可能还将持续,直到新奇性慢慢消失)。

  定制化可以简单到只是一个表情符号,也可以复杂到是一个定制模板。Travelbound使用了一个由预制内容块组成的品牌模板,这一模板可以重新排列,反映出每条信息的内容,这使得他们的品牌认知度更高,并且与网站设计的视觉效果统一了。

  另一种方法是要了解用户的地理位置。假如在你的电子邮件列表中有位置信息,那么按照区域、城市甚至乡镇进行归类。

  因此,当某些地方特别寒冷潮湿时,你就能向客户发送一些温暖的目的地的内容了。

  为了更加便于查看,旅游品牌还可以将天气添加到谷歌分析报告中。

  你能够发现趋势,并利用邮件变现。假如连续下雨两天以上,你的预订量会不会增长?温度低到什么程度,人们才会寻找有阳光的地方?

  有了这些信息,你就能进行定制交易,还能以零成本向客户发送最相关的内容。

  3. 互动奖励

  虽然消费者会选择信任的品牌,但信任本身并不能够确保忠诚度。

  消费者不太可能只订阅一个旅游品牌的邮件,如果他们不信任一个品牌,也不太可能去订阅他们的邮件。

  假设一个消费者订阅了两个旅游品牌的营销邮件,并且对这两个品牌的信任程度相同,那么他们选择的决定因素就是忠诚度和价格。

  利用优惠码对客户的互动进行奖励有两个好处。

  首先,经常与一个品牌互动的消费者更有可能成为忠诚客户。

  其次,同时拥有两个品牌的选择时,时间合适的抵扣券就成为了决定性的因素。这些都是很常见的东西,关键在于折扣力度有多大。

  在大选即将开始的时候,Holiday Hypermarket向其客户发送了一个只有两个问题的调查问卷,问他们将去哪里度假以及他们会把选票投给谁。每个参与调查的客户都会在下次预订时获得25英镑的优惠。

  每个受访者带来的回报为13.54英镑,令人惊讶。

  这些活动都很简单,并且成本很低。调查结果可以跨平台使用,创造一系列的内容——Holiday Hypermarket将调查结果发布在了品牌的博客和社交媒体上。

  注:本文作者是Ad-Rank Media搜索和内容营销业务执行董事Chad Harwood-Jones。(Zoe 编译)


(责任编辑 :韩璐)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