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石培华:加快建设一批“全国国民旅游休闲示范城市”

2015年05月19日 14:43   来源:中国经济网   

  2009年12月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设立“中国旅游日”(非法定节假日)。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如今已经是我国第五个中国旅游日了。在此背景下,国家旅游局综合司编制了国民旅游休闲报告并召开一个专家座谈会,笔者感到关于国民旅游休闲有五点值得思考

  一、国民旅游休闲时代:珍惜真正大国盛世

  作为中国人,汉唐盛世无疑是我们的自豪和梦想。但对每一个普通的国民来说,一个国民旅游休闲时代是真正的盛世。

  在国内旅游快速大众化之后,我国出境旅游也快速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如今,大多数人都有机会像孔子那样周游列国,大多数人可以成为徐霞客,可以像李白一样游历山水。从旅游休闲的角度,这是一个大众真正的盛世,这是一个值得珍惜的时代。古代无数先贤走出了文明精彩,如今才是大众自由行走的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无论是旅游人数,还是旅游收入,都增长了数十倍、上百倍,旅游从单一的接待型事业发展成大众化产业,旅游已经成为大众经常性、常态化的生活方式。我们几十年走过了西方百年的路,这种成就是足以让世界侧目的。

  二、国民文明旅游休闲:传承旅游国学精髓

  前几天,我在网上和中国旅游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探寻中国人的旅游基因、传播五千年的正能量”,用以评论5000年50位先贤的网络评选活动。纵观世界,还没有哪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拥有几千年悠久深厚的旅游文化历史,积淀如此博大精深的旅游文化,传承如此穿越千年仍熠熠生辉的旅游思想和智慧。

  在旅游成为大众生活方式的背景下,挖掘中国历史文化的智慧,将旅游作为国学组成部分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特殊意义。这些智慧,传承千百年,却日久弥新,至今有着很强的时代意义。

  经过几千年的文明积淀,中华民族实际上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旅游思想、旅游智慧、旅游文化,并且已经成为表现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价值观与道德伦理观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成功为我们身上的原初基因,深深影响我们民族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这些历史沉淀下来的旅游文化思想、智慧,犹如穿越时空的精灵,代代相传,如影随形。从这个意义上讲,几千年积淀的旅游思想和智慧,也成为国学的重要内容,且已经融为一体。什么是旅游国学?笔者的理解,那就是中国人的旅游思想、旅游智慧与基因。旅游国学,就是风景里鲜活的智慧、微笑的思想。

  提出“旅游国学”并不牵强。什么叫“国学”?笼统地讲,国学就是中国民族几千年所形成的独特的知识体系。国学的内容,实际上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宗教,也包括自然科学和生活方式。国学包括:物质形态、制度形态、精神形态和生活形态等不同形态和层次。物质形态的国学,如长城、故宫、国家博物馆;制度形态的国学,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礼仪、风俗、规矩、惯例等等。旅游休闲文明也是一个国学的形态。

  三、国民旅游休闲制度:国家时间管理战略

  我们不仅要注重国家的空间战略,也需要关注时间管理战略和改革创新。推进国民旅游旅游休闲,需要在制度上有创新。

  旅游休闲制度,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时间管理战略。以领土形式出现的空间和以民族节日形式出现的时间是民族国家的存在方式,自然就是建立共同体认知和体验的核心范畴。因此,节假日体系和制度安排实际上是国家的一种根本性的制度。

  说到国民旅游休闲制度的改革创新,自然就需要提到假日制度改革和带薪休闲制度的落实。而面对现实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要研究解决的是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研究如何加快强化带薪休假制度落实责任,研究如何通过检查督办等推进落实。二是研究在是否可以稳定既有节假日,增加错峰休假。在稳定全国统一的既有节假日前提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结合本地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活动,适当增加地方节假日,安排错峰休假。三是研究推实行弹性作息制度。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每年夏季周一至周四实行9小时工作制,周五下午放假,为居民周末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

  笔者建议,我国能否考虑建立“国家、省(区、市)”两级假日安排制度,增加地方政府安排假日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建议国家负责规定全体公民假日总天数,除春节(3天)、国庆(3天)长假已使用的假期天数外,全国法定假期的余量可由省、区、市自主安排。允许各省(市、自治区)在全国法定假期天数范围内,根据自身的历史文化、民族习俗、地理气候等因素自主确定放假节日,更加自主灵活的决定假日调休方案。如果确有特殊需要,各省、区、市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相应程序,授予下辖市、县的假日安排的自主权和灵活性。在目前带薪休假难以全面落实的情况下,完善现行法定假日放假制度,增强地方自主性,实现错峰错时休假,可以缓解全国一刀切统一出行时间,带来交通严重拥堵、安全压力大、景区不堪重负、服务质量降低、游客满意度下降等问题。同时,增强各地安排假日的自主性,还有利于优化全年节假日时间布局,有利于发挥各地特色优势。我国各地地域辽阔,各地自然环境、气候等差异大,假日安排需要因地制宜。在整个温暖的春季和初夏没有“长假”,时间分布不合理。此外,建议国家研究否允许省、区、市根据自身实际,结合本地传统节日、纪念日、特色活动,在国家假日之外适当增加地方节假日。除春节、国庆长假已经使用的假期天数外,全国法定假期的余量及增加的天数可由各地自主安排,进一步强化错峰效果。

  笔者认为,给地方下放一定自主权,不会影响中央权威,还将成为中央放权、提高各地自主性、灵活性一项改革举措,成为国家简政放权改革的一扇窗口,是国家时间管理能力提升的体现,将会产生非常积极的改革效应。节假日制度是一项公共政策,是法律法规体系的一部分。不同人群对放假安排期待不同,无论政府如何制定放假安排都难以获得全体民众满意,使放假安排难度增大,增加法定假日放假安排一定程度的自主性是现实选择。(接下页)


(责任编辑 :罗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