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5月,来荔乡趣游

2015年05月11日 15:10   来源:海南日报   

 

游客在海口市三门坡镇采摘荔枝。本报记者 李佳飞 摄

 

海口市世外桃源堆插村。本报记者 李佳飞 摄

 

海口市三门坡镇荔枝丰收。本报记者 张茂 摄

 

海口市田心村休闲点。本报记者 李佳飞 摄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5月,琼北的荔枝迎来了丰收季。每年到这个时候,累累红果映着荔农的笑脸,显得格外香甜。而到了这个时节,前往田间地头亲手采摘荔枝也成为许多市民和游客在初夏最喜欢的休闲活动。

  ■ 本报记者 李佳飞 许春媚

  荔枝采摘乐趣多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这一脍炙人口的诗句,让岭南的荔枝闻名天下。海南的妃子笑、糯米糍、无核以及荔枝王等品牌经过多年的培育,远近闻名。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的旅游休闲需求越来越火热,采摘荔枝,成了市民和游客喜爱的旅游休闲节目之一。每当荔枝成熟时,不少人喜欢邀三五好友,来到荔香浮动的荔枝林里,边摘边吃,追逐打闹。归家之际,还会带上几大箱几大箩,将这种新鲜美味的荔枝带回家,真是不枉此行。

  海南荔枝园采摘营销方式源自何时说不清楚,有老人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进屯昌的荔枝园只需花一元钱,管吃饱,不许往外携带,记忆深刻。

  美丽乡村喜迎荔枝节

  目前,海南的荔枝多数分布在海口、文昌、定安、屯昌等琼北地区。趁此荔枝挂果成熟之时,海口等琼北市县也应季推出了丰富多彩的采摘活动。记者了解到,海口琼山区就将于本月推出荔枝文化节。

  琼山,作为海口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自古人杰地灵,素有“琼台福地”之美称,在这片富含硒、锗等有益元素的肥沃土地上,目前种植的荔枝、龙眼、木瓜、菠萝蜜等热带水果面积已达5万亩以上,在此基础上,一批批开发经营乡村农家乐的美丽乡村,正连点成线扩面,逐渐形成了乡村休闲旅游品牌。

  据悉,目前琼山全区共有7个村获得“海口旅游名村”称号,2个农业旅游示范点,世外桃源休闲养生区和泮边休闲农庄分别获得海南省“5椰级”、“4椰级”乡村旅游景区等级。

  其中,世外桃源休闲养生区距离旧州镇墟6公里,交通便利,生态环境优越,该村具有300多年的历史,相传是明代一位姓詹的教书先生在此安家发展而来,至今还保持淳朴的民风,延续着教书育人的遗风,是名副其实的“教师村”,新建成的休闲养生酒店坐落在四周原生态热带雨林中,清泉连塘润游客,休闲养生别样美。

  泮边村位于红旗镇美仲田水库边,距海文高速公路7公里。该村是革命老区村庄,是琼崖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抗日之乡,也是“琼州第一将”陈得平将军的故乡。这里,不仅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亮丽优美的田园风光,更有集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旅游、历史名人追忆、乡野垂钓于一体的生态休闲农庄,现已成为海口居民和游客周末休闲度假的热门之选。

  此外,还有“九龙戏水”生态文化旅游区核心村庄龙门村、绿野仙踪长寿村多谷屯村、鹭鸟天堂田心村等,都是放松休闲、体验采摘乐趣的好去处。

  荔枝采摘活动丰富多彩

  为让市民游客在享受荔枝采摘乐趣的同时,体验“三色三美”的琼山乡村美景,海口市琼山区旅游局配合5月15日即将开幕的荔枝文化节,还提前策划了系列采摘活动和路线。

  例如,在琼山区三门坡镇,海口积书水果产销合作社果园、金立果水果产销专业合作社果园、龙鳞村果园等,都是很受欢迎的采摘点。海口龙鳞村农家乐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唐先生还介绍,为迎接荔枝文化节的到来,龙鳞村还提前准备了荔枝果园采摘寻宝的活动,广大市民游客可在荔枝文化节当天,自驾前往龙鳞村驿站,报名集中后,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进入指定的荔枝果园参与采摘和寻宝活动,参与者进入果园后可任意品尝新鲜荔枝,寻到的得宝凭证带回驿站还可兑换奖品等。

  在海口著名的文明生态镇大坡镇,市民游客沿224国道到达文岭墟往右转田心村方向直行2公里左右,可到达龙蛟村果园,或沿大坡镇新街路直行300米左右到达创利果园,除了体验采摘荔枝之乐,还可观赏游玩鹭鸟天堂田心村。

  此外,记者了解到,除了海口琼山区以外,做为海南荔枝主要产区之一的海口秀英区,也将于本月底推出“走进羊山·感受秀英生态美”旅游月活动,活动内容极其丰富,荔枝采摘是其主打之一,如在永兴镇美孝村推出永兴荔枝大比拼活动,还有在石山镇施茶村推出野荔枝认领活动等。


(责任编辑 :王璐瑶)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