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红色村庄奏响绿色乐章

2015年05月08日 14:12   来源:海南日报   

 

  青山绿水环抱着的唐干村。 本报记者 武威 通讯员 王国军 摄  ■ 本报记者 易建阳 通讯员 王国军

  村后,尖坡岭巍峨耸立,森林茂密;村前,毛阳河蜿蜒流淌,水面宽阔。正是这样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加上当地良好的群众基础,让琼崖纵队司令部选择在五指山市毛阳镇唐干村一带驻扎。

  “尽管琼崖纵队司令部只在这里驻扎一年多,但对我们村影响很大,村民跟共产党军队近距离接触,亲如一家人,我们村委会参加革命的功臣就有十几位。”毛阳镇毛贵村委会党支部副书记王海清告诉记者,琼崖革命故事和琼崖革命精神在村里代代流传。

  67年,弹指一挥间,唐干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内茅草房全部变成平顶房,水泥路通到各家各户,太阳能热水器已经在村内普及,唐干村由原来的贫穷落后的偏僻黎族村庄,变成远近闻名的文明生态村。

  同甘共苦 铸就军民鱼水情

  尽管当年参加革命的功臣有些年事已高,记忆有些模糊,有些人逐渐离开人世,但当年琼崖纵队驻扎在五指山市毛阳镇唐干村的那段烽火岁月,在村民之间口耳相传。

  “以前,那个位置是部队的纺织厂,生产衣服、毛巾等,那个位置是学校,这里是部队医院,救治前线送回的伤员……”今年63岁的村民王良珍告诉记者,他经常听父辈们讲琼崖纵队的故事。

  当年,琼崖纵队进驻唐干村一带,战士们开始搭建茅草房,并组织开展生产,他们向村民借锄头、耕牛等生产工具,村民们十分慷慨,倾囊相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琼崖纵队老战士以及当地村民回忆起当年的情景,那就是部队跟当地群众军民一家亲。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冯白驹带着部队帮助村民修水利,改善灌溉条件,用竹篓装满石头,沉到水里,修筑水坝。”年过8旬的毛贵村委会石绿村村民王和新告诉记者,他在坝上还看到石头上刻着“冯白驹水利”的字样。

  “部队学校免费招收黎族子女上学,供销合作社低价销售食盐、农具和生产种子。”王和新回忆,部队晚上还会开展一些文艺活动,演琼剧时,村里男女老少打着火把去观看琼剧表演。

  “部队战士购买村民的青菜、鸡蛋都按价付款,给村民挑水、砍柴,义务帮村里群众干活。”毛阳镇毛贵村委会党支部副书记王海清说,当地群众看到共产党的部队纪律严明,处处为民着想,不少青年踊跃报名参军,投入到解放战争中。

  为纪念琼崖革命先烈,记录那段难忘的峥嵘岁月,唐干村村民大力支持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建设。2012年,占地200多亩的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一期工程建成,现在纪念园主体工程包括纪念碑及浮雕、纪念园广场、烈士陵园、英雄林和接待室等,形成了集瞻仰、游览、体验于一体的红色旅游景区。

  每年清明、国庆等节日,成千上万五指山群众,自发来到烈士陵园,敬献鲜花,悼念革命先烈。

  抢抓机遇

  村庄旧貌换新颜

  琼崖纵队驻扎时,唐干村附近到处是莽莽丛林,道路也是山间小道,几乎没有正规的公路,交通主要走水路,这里贫穷又落后。为加强国防建设,加快海南的建设和发展,1952年,中央决定修建海南岛海榆中线公路。经过两年多的时间,1954年12月,全线建成通车,毛阳镇唐干村交通闭塞的格局有所改变。

  “那时候在山区修路是一件很艰苦的事,海榆中线公路基本上是靠手挖肩挑修出来的。”王良珍说,有了海榆中线公路,他们去通什(今五指山市区)就方便很多。

  不畏艰难,团结一心,在琼崖革命精神的指引下,唐干村村民追求幸福生活的脚步永不停歇。

  琼崖纵队驻扎前,唐干村的水利设施几乎没有,村民靠天吃饭,等到雨季来临,才开始播种,一年只种一造水稻,收成没有保障。王良珍说,上世纪60年代,村民继续完善水利设施,陆续开始种植两造水稻,亩产也在逐步提高,村民们的口粮基本解决了。

  “以前,全村都是茅草屋,我记得村里发生过3次大的火灾,几乎把全村都烧光了。”王良珍说。改造茅草房一直是村民的梦想,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努力发展生产,筹集资金。

  2002年,是唐干村面貌发生最大变化的一年。王良珍说,那时,全村只有4户建了砖瓦房,其他全是茅草房。在村民的极力争取下,政府选择唐干村作为整村推进茅草屋改造的村庄。政府出水泥、钢筋等建筑材料,村民出劳力,每户建起了110平方米的平顶房,率先告别了茅草房。

  唐干村村民小组组长王明轩说,2012年底,唐干村开展文明生态村建设,村民自觉拆掉空地上的猪栏,清理房前屋后乱搭乱建,种上花草,村庄面貌又一次大改观。

  “尽管唐干村相对偏僻,但毛阳河上很早就修建了几座水电站,上世纪70年代我们村就用上了电。”王良珍说,让他更为自豪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他家有了村里的第一台彩电。

  2000年,村头的毛贵大桥建成通车,让唐干村村民出行条件大大改善,结束了划竹排过河种木薯、割胶的历史。

  转变观念

  村民自觉保护环境

  唐干村水泥路干净整洁,村民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成了远近闻名的文明生态村,不少村庄前来学习取经。记者在唐干村采访时,五指山市番阳镇组织委员带着加艾村村干部到唐干村考察学习,与村民及村干部交流创建文明生态村的经验与心得。

  过去,食物紧缺,村民在温饱线上挣扎,很多村民经常砍树开荒、上山捕猎,或到河里炸鱼、毒鱼,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现在,村里建设省级文明生态村,村民的环保意识大大增强。

  村民王国亲说,2014年,唐干村争取政府财政补贴,每家每户都装上了太阳能,更加生态环保了。

  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红旗迎风招展,村庄百年大榕树枝繁叶茂。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唐干村村民群策群力,发扬勇于拼搏、敢闯敢干的革命精神,谱写了一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华丽乐章。


(责任编辑 :王璐瑶)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