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三月三”,又是黎苗欢歌时。4月20日晚,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月三”主题晚会《黎苗花儿朵朵开》,在琼中三月三广场激情上演。
这台由琼中县委、县政府和省文联联合推出的文艺晚会,全部都是由琼中中学、琼中思源实验学校、琼中一小等学校学生表演的节目,晚会在《歌从山中来》中拉开序幕,一群天真活泼的中小学生在欢快的乐曲中,向观众汇报演出了“三进校园”的收获。
今年“三月三”晚会与往年不同的是,在大舞台唱主角的是琼中的中小学生。来自县民族思源学校、县二小、琼中实验学校等学校的中小学生合力为公众奉献了精彩的演出,充分展示了琼中“三进”校园活动取得的成果,是一台展现海南民族文化传承人风采的大型校园民族文化主题晚会,也是一台彰显海南民族文化艺术教育进校园新成果的汇报演出。
“孩子们让我很骄傲。我希望孩子们可以真正学到海南黎族苗族文化的精髓,要把海南黎族苗族文化留在孩子心中,给他们带来心灵上的阳光,让他们知道学习海南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三月三”主题晚会总导演林青说。
琼中2013年6月开展“三进”校园活动,旨在培养海南黎族苗族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人,通过学习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14年初,省文联发挥文艺工作者的资源优势,参与到琼中的“三进”校园,助力“三进”校园的深入开展,“三进”校园取得了丰硕成果。县教育局局长傅永东说:“全县每所学校每周都要利用1至2节早操课的时间,学生集体练习《打柴舞》。每周都要利用第二课堂时间,开展民歌民舞民服教学活动。”
琼中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林谟谐说:“‘三进’校园活动开展将近两年,取得喜人的变化”。他表示,“三进”校园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弥补民族文化断层缺陷的重任,要一环扣一环,时刻不松懈,巩固现有成绩,并持续发力,直至融到文化教育的血液里。
民歌唱出了黎苗文化的精彩
“山兰熟了,山兰熟了……”在今年琼中“三月三”主题晚会舞台上,琼中中学高二(27)班的黄莹莹身着漂亮的苗族服装,与同学李运圣合唱苗族歌曲《山兰熟了》,她质朴清纯的声音感动了观众。“在学习民歌民舞以后,我才知道原来黎族苗族文化是那么丰富精彩。”她告诉记者,她的理想是考上艺术学校,把民族文化保护好、传承好。
琼中组织文艺工作者和各试点学校的音乐教师下乡采风,收集本地区适合中小学生演唱、欣赏、表演、学习的歌曲、舞蹈、黎族苗族服饰、乐器等资料,对部分民歌进行改写改编,最终编写完“三进”校园教材。这套教材目前也是我省唯一的一套乡土教材。
黎族苗族文化通过校园教学传承更广泛。黎母山镇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没接触过黎族和苗族语言,学唱黎族苗族歌舞时难度挺大。音乐教师王丽秋创新了教学方法,在全校3个年级开展学唱黎族苗族民歌滚动式教学。“因为好奇新鲜,同学们唱歌的兴趣明显高了许多。”她告诉记者。
有的孩子没有学会本民族的母语,通过“三进”校园活动,学会了母语,了解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以前我觉得讲民族语言很土气,在学校只讲普通话。现在回家我总爱问妈妈黎族语言怎么讲,觉得会说黎语也是很厉害的。”琼中一小11岁的黎族同学陈铖说。
民舞跳出了活力和开朗自信
今年琼中“三月三”主题晚会是在大型黎族韵律操《捡螺歌》的舞蹈中结束的。“捡螺去,捡螺嘿咯……”琼中中学、琼中思源实验学校等6所学校的数十名学生,伴随着黎族经典歌曲《捡螺歌》音乐声,跳起了优美的韵律操,观众也举起双手,跟着音乐跳起来。台上台下顿时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学生的精彩演出,得益于“三进”校园活动。
“三进”校园活动持续进行后,琼中中小学校的舞蹈室迎来了更多的学生。今年寒假期间琼中一小的舞蹈室十分热闹,一群八九岁的孩子正兴致勃勃地手舞足蹈,支教老师王英育正在教着:“手弯起来,不要超过肩膀,面带着微笑。”26个学生排练黎族舞蹈《长寿歌·阿寿婆》。“他们学习热情特别饱满,对民族舞蹈非常有兴趣。我也被感染了。”
琼中“三进”校园活动把传承黎族苗族舞蹈和早操、课间操等活动结合起来,既锻炼身体,又生动有趣。在下午课间操时间,记者踏入县第二小学时,听到悦耳的“踢踏、踢踏”竹竿落地声,全校600多名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跳竹竿舞。校长王红说,竹竿舞已经成为二小的一个普及项目,每周四下午课间操期间,全校师生齐跳竹竿舞。
学校创新“三进”校园活动方式,把黎族苗族舞蹈传承变成特色教学项目。“民族舞健身操”是新伟学校的特色教学项目。负责编排这套民族舞健身操的音乐教师陈秋英说,“三进”校园活动要普及得更快更广,舞蹈健身操是很好的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跳黎族苗族舞蹈跳出了充沛活力和开朗自信。七年级(6)班的同学们在跳黎族舞蹈《竹竿舞》,领舞的冯慧君跳得满身是汗。她以前害羞胆怯,不爱参加集体活动。参加民歌民舞活动后,“同学们都说我变得开朗自信了!”她开心地说。像冯慧君一样,琼中很多学生因为“三进”校园活动变得开朗自信大方。
民服穿出了民族的美丽风采
今年琼中“三月三”主题晚会的小品《阿妈的黎锦》很受欢迎,小品讲述黎锦的由来、历史和现实价值以及对黎族人的重要意义,黎族孩子阿乐对民族服装由不了解到很喜欢。阿乐的扮演者是县一小四年级学生王家橄。这个小品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三进”校园活动让很多学生重新了解认识了黎族苗族的民族服装。
小品中扮演织黎锦老师的王莎莎是红毛希望小学的一名音乐教师,她母亲是“非遗”传承人,经常到红毛希望小学现场织黎锦,向学生们传授黎锦文化。“现在学生都能认识黎锦的花草、动物、大力神等图案,了解黎锦的织法、构造和特点。”王莎莎说,学生通过特色校服,对黎族服装、黎族文化会有更深的热爱。
什运中心小学是省“非遗”传承教学基地。副校长李少玲说,很多黎族学生以前没穿过黎服,现在喜欢穿民族服装了。6年级学生王翠南说,她是在学校的黎锦班里第一次接触织黎锦,慢慢喜欢上了黎锦,回家也会向妈妈请教如何织黎锦,现在能织出一些基本的图案了。
琼中中学高二学生王彩妮说:“穿上黎族服装跳舞,我才发现原来民族服装是这么漂亮,希望有机会可以学织黎锦。”
2013年9月,民服进校园试点在县第一小学、琼中思源实验学校、红毛希望小学等5个试点学校展开。县里出资统一定制了民族校服,县城里的学校已基本发放完毕,乡镇学校也马上发放。
琼中民族校服是县里请专门设计师,根据黎族特色,设计并制作的服装。校服上衣男女一样,含白色衬衫、红色马甲两件,均绣有黎族图腾“大力神”,白色衬衫的左胸有绿色图标,上写“琼中三进校园民服”,下身女生为红色褶裙,男生为黑色裤子,依然有标志性的“大力神”绣边。
舞台上绽放的“黎花”
“山兰熟了,山兰熟了……”4月20日晚,在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苗花儿朵朵开”“三月三”主题晚会暨“民歌民舞民服三进校园”活动汇报演出现场,琼中中学高二(27)班的黄莹莹身着漂亮的苗族服装,与同学李运圣合唱苗族歌曲《山兰熟了》,她那厚实的音质感动了观众。
在当天的晚会上,黄莹莹还用黎语唱《摇篮曲》和用苗语唱《唉甘苞》等歌曲。
“在一年前,黄莹莹很害羞,不要说登台表演了。”支教老师陈晶晶说。
黄莹莹是出生在乡村的黎族姑娘,4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含辛茹苦把她和哥哥抚养长大。孝心的黄莹莹不忍心看到母亲一人这么辛苦,她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回家。
陈晶晶发现黄莹莹歌唱得好,选她到校兴趣专业班学习,每个星期六参加支教老师的辅导。在进入兴趣专业班后,黄莹莹便少有时间回家,她很想家,曾有一次偷偷地溜回家去。陈晶晶没有批评她,而是跟她说:“每周六早上5点半老师得起来,赶着最早一班车,花几个小时从海口来到琼中,有一次还差点出车祸,但老师还是坚持每周下来。”
黄莹莹听了觉得老师都那么辛苦,家里妈妈也是很支持她学习的,自己有什么理由任性。她再也不逃学,下定决心好好学习,唱好民歌。
一开始学习唱民歌时,黄莹莹因为不怎么懂说黎语,很多字音咬不准。为此,她花要比别的同学多一倍的时间跟老师和其他同学学黎语苗语,其中最多的是向苗族同学李运圣学,他一个字一个字地让她看嘴型来学。经过一年多的努力,黄莹莹现在能用黎语苗语唱民歌了。
黄莹莹歌唱得好,今年琼中“三月三”晚会上,黄莹莹第一次走上舞台,表现出色,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点赞”。
“我真的没有想到,以前那个害羞的黄莹莹第一次上大舞台,表现得这么好。”陈晶晶老师说着。
琼中“三进”校园活动深入开展
“一校一品传帮带”
提升整体专业性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进”校园活动循序渐进开展。在省文联的助推下,今年进入第二阶段,即全面开展“一校一品专业传帮带”,提升整体活动的专业性。
在民歌方面,打造一个专业的学生合唱团。从一所试点学校中选拔出60名有一定声乐基础或者声音条件较好的学生进入合唱团,聘请省内专业的合唱教师定点定期进行培训,力争让这个合唱团的学生们在一年内能够达到接近专业演出的水平。
培养一批专业的青少年歌手。从琼中一所试点学校中选拔 5至8名优秀的青少年学生歌手,聘请省内高校一名专业民族声乐老师,进行专业一对一的培训,力争用一年的时间,能够在重大演出活动中登台献唱。
选择经典的黎族苗族民族音乐录制MV,并在校园内播放。选择《我家住在黎母山》《跋山涉水到妹门》《摇篮曲》《四亲调》等经典歌曲,以琼中著名景点五指山、黎母山、鹦哥岭、乘坡河、红岭等地为背景,录制MV视频光盘。
在民舞方面,《打柴舞》全面普及进校园。将《打柴舞》作为全县学生的民族舞蹈普及项目之一,每个学校每周1至2天的早操时间跳起来。
改编创作黎族经典舞蹈。由省内优秀的民间舞蹈老师牵头,琼中群艺馆专业老师配合,对流传民间的《打柴舞》《平安舞》《召龙舞》等经典民族舞蹈进行改编,创作出普及性强、适合学生的舞蹈作为学生舞蹈普及项目之一,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黎族苗族舞蹈传播者。
训练一支专业的舞蹈队。选择一所试点学校,从中选拔一批优秀的学生舞蹈队员,组建专业舞蹈队伍,聘请省内优秀舞蹈教师,定点进行专业培训排练,力争打造出一支专业的青少年学生舞蹈队伍,使他们能够在重大的活动中登台演出。
在民服方面,让学生了解黎苗族服饰。选择固定时间开设民族服饰课程,教学生认识黎族五大支系服饰和苗族服饰,让学生了解民族服饰的发展过程,主要特点及文化内涵。
训练一支专业的民服编织设计队伍。从琼中一所试点学校中,选拔一批有民服编织经验或兴趣爱好的学生组建一个兴趣班,通过聘请专业教师或琼中当地民间艺人,每周两个半小时进行专业训练,力争培养出一支专业的黎苗服饰编制设计队伍。
在民间故事方面,培养一批民族语言讲故事高手。从试点学校中选拔一批讲故事的学生高手,选择10至20个经典黎苗族民间故事,聘请省内优秀语言故事专家,每周两个半小时进行专业培训,力争培养一批能同时用黎话、苗话、海南话、普通话四种语言讲故事高手。
灌制《琼中黎族苗族民间故事》音频。挑选《奥桃堆》《贪心的黑当》《宝锤》《冼夫人营根比武》等10至20个歌颂真善美的正能量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灌录成音频作品,供各个学校滚动播放。
学校特色项目:
民族舞催生出健身操
近日早操时间,走进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新伟学校,看到学校广场上正在上演一场别具特色的健身操,学生们的脸上都洋溢着轻松活跃的神色。伴随着韵律十足的民族音乐响起,学生们欢快地“舞”了起来,动作简单却带着民族风韵,整齐划一又欢乐活泼。
“民族舞健身操”是新伟学校“三进”校园活动的特色教学项目,创新这一项目的是老师陈秋英。她说,自开展“三进”校园活动以来,学校一直希望能够结合学生特点,加快民歌民舞民服普及。“在县里进行民歌民舞培训时,我想‘三进’校园活动要普及得更快更广,简单欢快的舞蹈健身操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她开始积极策划编排民族舞健身操,在每周二、周四的下午利用活动课的时间,分别对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进行教学。
“这个民族舞健身操原本只是几个班级的课余活动内容,但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热情,4个多月前,学校举行了一场全校民族舞健身操比赛,以比赛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想到效果非常好。”新伟学校校长王家跃说。
“民族舞健身操的配乐,我选择了比较短促而又欢快的黎族音乐《叮当舞》,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具有民族特色。舞蹈动作取自黎族人民日常劳动中具有丰收吉祥寓意的元素。”陈秋英负责编排民族舞健身操的音乐。
“以前觉得唱民歌跳民舞是很土的事,老师让我们学,我们都挺不乐意。现在觉得唱民歌、跳民舞是一件挺时尚的事,很喜欢的。”九年级学生王福魁说。
七年级(1)班的李文司说:“刚开始学民族舞的时候,感觉舞蹈动作比较难,但民族舞健身操学起来容易多了,跟音乐配合起来后,我们就比较爱跳了。”
陈秋英说,学校80%的学生都是黎族学生,他们对民族舞是比较熟悉的。刚开始学觉得动作比较难,跳多后韵味就出来了。这对学生接触更深层次的民族文化有好处。
校长王家跃表示,已经把民族舞健身操编进了学校的作息表,作为学校的早操和课间操来使用。自从普及这个民族舞健身操后,学生跳起来比较自然,学生也开始自发地关注起民族音乐,渐渐觉得民歌民舞是很优美的。
琼中十大经典民歌 MV广泛传唱
琼中十大经典民歌MV包括《门啥乖》《我们苗村多么美》《我家住在黎母山》《久久不见久久见》《跋山涉水到妹门》《盟誓歌》《倾诉歌》《欢迎你到黎寨来》《舂米谣》和《摇篮曲》,在社会上广泛传唱。
琼中十大经典民歌具有极其深厚的群众基础,是从在琼中流传已久的优秀黎族、苗族经典歌曲中精心挑选出来的, 这些经典民歌既有表现男女爱情的歌谣,也有展现琼中黎村苗寨美丽风光的颂歌,还有歌唱黎族苗族人民勤劳善良的赞歌。
据悉,琼中十大经典民歌MV是由琼中县人民政府和省文联从去年8月联合开展民歌、民舞、民服“三进”校园活动取得的成果之一,MV专辑制作精良,画面唯美大气,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艺术性,充分展现了琼中旖旎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优美动听的经典民歌。
“这十首经典民歌MV,既可以作为教学素材,同时通过电视、广播等传媒播放,同时让观众感受琼中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极富魅力的民族文化风情。”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林美说。
“十大经典民歌的MV发行,对琼中乃至整个海南民族歌曲的传承和保护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将进一步激发琼中青少年学生学习和保护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激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将使省内外其他地方的观众了解琼中,感受琼中的美和琼中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情。”县文化馆馆长何丕杰在谈及MV发行对琼中民歌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告诉记者。
海口沿江中学音乐老师黄少茹说,琼中十大民歌MV,让我听到了黎族苗族优美的韵律,同时欣赏到琼中优美的自然风光,给人耳目一新的视听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