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用民俗擦亮广州旅游招牌

2015年03月23日 07:50   来源:广州日报   陈小雁

  广州观察

  “二月二,剃剃头,剃掉烦恼和忧愁,欢乐幸福好兆头”,今年的二月初二正值周六,广州除了很多理发店爆满外,不少地方也洋溢着浓浓的民俗风情。在荔枝湾文塔广场,爱心义剪队伍举行“龙抬头义剪”活动;舞狮队在一旁表演“起龙船”和“龙抬头”。“起龙船”寓意苍龙崛起,祈求风调雨顺。“龙抬头”启示人们做好各行各业的带头人;近50名新广州人子女参与“开笔礼”,老师在孩子额头正中点下殷红的圆点,寓意“朱砂启智”……别具一格的民俗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参与。

  一湾荔枝水,浓浓民俗味。在传统民俗的衬托下,老广州独有的风情与韵味呼之欲出。这种“人无我有”的民俗特色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加以精心包装、整合,将是广州吸引外来游客的一大利器,也是做强旅游业的一大法宝。

  民俗,是当地文化的一个切面,是当地历史的一个剪影,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浓缩着数千年来当地百姓的生活姿态,展示着独具风味的人文风情,是旅游业应该注重开发的宝藏。在广州,一年一度的“国际龙舟赛”发挥着不凡的功效。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龙舟队伍齐聚珠江,在欢腾鼓舞的龙舟比赛中,百舸争流,热闹非凡。市民在热闹的龙舟活动中加深了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外来游客也在欢乐中受到民俗的熏陶,增加了对所在城市的好感。可以说,龙舟赛既提升了广州的城市知名度、影响力,也是广州旅游一张独特的名片。“龙舟赛效应”应成为其他民俗活动的一个样本。打造特色民俗活动,才能做强旅游业。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中的重要行业。2015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推进全国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大力发展养老健康、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休闲和时尚消费”。然而做强旅游产业并非易事,必须挖掘“特质”,做到与众不同,才能有足够的吸引力。民俗因其特性,恰是旅游业该挖掘的金矿。

  旅游,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去经历另一种生活情态,在异地民俗中感受他国文化。将民俗打造成旅游亮点,是世界不少著名景点的常用招数。巴西的狂欢节、西班牙的奔牛节、泰国的水灯节……这些有着民俗内核的传统节日,每年都吸引了万千世界游客,创造了不凡的经济价值,也成为当地旅游业的一张招牌。

  作为有着千年历史的广州城,不妨借鉴其他国家的节日经验,挖掘民俗活动的经济价值,将民俗与旅游产业嫁接起来,打造成旅游名片,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旅游项目,如此,才不负千年广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商都之名。


(责任编辑 :王璐瑶)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