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中国鞭炮发展史:起源于先秦“爆祭”活动

2015年02月25日 14:07    来源:燕赵晚报    倪方六

  今年过年,鉴于PM2.5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少放甚至不放烟花爆竹,成了人们移风易俗的自觉行动。过年燃放爆竹,在中国的历史相当悠久。民俗学认为,爆竹起源于先秦时期已存在的“爆祭”活动。古人燃放爆竹,一般要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啥事燃放、怎么燃放?各个朝代的习俗各有不同——

  爆竹起源于先秦时期已存在的“爆祭”

  先秦时期已存在的“爆祭”,是燃烧柴火以“敬神驱邪”的一种宗教行为。《周礼·春官》篇所记载的“九祭”中的第三祭,即是“爆(炮)祭”。“爆”,其实就是烧,但其与一般烧火不同的是燃烧时要发出声响。这是先秦时期流行的一种“用火”方式,《诗经·小雅》中的《瓠叶》诗即称,“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竹子在燃烧时,因受热会猛然炸裂而发出很大的响声,最能达到“爆”的效果,所以竹子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种燃料,故“爆竹”流行开来。宋代,爆竹又衍变成了“燎竹”,宋代文人袁文的《瓮牖闲评》书中有“岁旦燎竹于庭”的记载。其对“燎竹”的注释是:“燎竹者,爆竹也。”

  在西汉辞赋家东方朔撰写的《神异经》中有这样一种说法:“西方深山中有人焉,身长尺余,袒身,捕虾蟹……名曰山臊。其音自叫。人尝以竹着火中,爆烞而出,臊皆惊惮。犯之令人寒热。”这里所说的“山臊”是一种模样怕人的猴科灵长类动物,又名“山魈”,如今在非洲仍然常见。或许是山臊身上带有传染性极强的病毒,“犯之则令人寒热”,人接触山臊后即生病,所以古人视之如妖魔鬼怪,传说中怪兽“年”即是它的化身之一,故古人“爆竹”以驱之。

  《神异经》是部志怪小说,尽管对其作者尚有争议,但该书成书当不晚于六朝。这说明至迟在六朝时期,古人仍通过爆竹驱魅辟邪,并已移植于过年风俗中。从民俗史料所记来看,南朝梁宗懍在《荆楚岁时记》中也曾记载了当时的过年风俗:正月初一天蒙蒙亮的鸡鸣时分,人们便起来,“先于庭前爆竹,以劈山臊恶鬼。”

  

(责任编辑 :罗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热点推荐

  • 1
  • 2
  • 3
  • 4
  • 5
324234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