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韩国春联为白纸黑字

2015年02月11日 16:56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去年在韩国过的春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为解思乡之情,记者按照国内习俗在公寓门边贴了春联,虽然字写得不怎么样,但总有了些过年的气氛。结果没过两天,对面韩国邻居也贴出了白纸黑字的打印对联,上书“春光先到吉人家,和气自生君子宅”,呈八字状贴在门上,十分有趣。

  后来在聊天时,邻居说,“那天看到你写的春帖,想到了我们也有同样的传统,不过书法不好,所以就打印了两张贴出来应景,今后得报个写汉字的学习班了!”

  记者通过调研发现,韩国贴春联与中国区别很大。春联在韩国被称为立春榜、立春书、立春帖、立春祝,有时也简称为春祝、春帖。韩国的春节与中国同一时间,春节到来时,人们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和吉祥话贴在大门、立柱之上,希望能够实现。韩国国内没有人认为春联起源于韩国,朝鲜后期学者洪锡谟所著《东国岁时记》记载,贴春帖源自神荼、郁垒神话故事,民间认为可以驱邪避秽。朝鲜半岛最早的春联出现在高丽时期,当时出使高丽的宋使徐兢在《高丽图经》中记载当时的开京(今开城)城门上就有春帖,为七言绝句,“雪痕尚在三云陛,日脚初升五凤楼。百辟称觞千万寿,衮龙衣上瑞光浮。”

  与国内春联始于民间不同,在韩国,这一风俗是自上而下传播的,最初流行于通晓汉文的王室和文武大臣,其代表就是庆贺新年的延祥诗,朝鲜王朝时期,在汉阳的官员都要在立春前向国王呈五言绝句一首,择其中好句贴于宫内柱子上。之后两班贵族府邸也开始贴春帖,最后才流传到民间。直到韩文普及的今天,春帖仍是用汉字书写的。谚语中有“商铺柱子上贴立春”讽刺做不合身份的事情,后来引申为格格不入。因为在过去,商人的地位最低,而春帖是在上层社会流行的习俗。

  春帖既有单句也有对句和对联,现在最普遍的是“立春大吉,建阳多庆”,一般人家大部分贴的都是这两句。而一些传统的大户人家春帖的内容就更讲究一些,在不同的位置贴不同的内容,首先要按照立春的时刻前往祠堂告知祖先,之后大门张贴“立春大吉,建阳多庆”,中门张贴“门神户灵,呵禁不详”或“神荼、郁垒”,立柱张贴“天增岁月人增寿,福满乾坤福满家”,仓库贴“义以藏之,节以用之”等等。不过守孝期间的人家是不贴春帖的。

  与中国不同,韩国张贴春帖的时间是立春当天,还必须按照立春的准确时刻张贴,可见过去的人们认为立春是一年的开始。由于历法改变,现在的韩国人一年会说两次新年多福,一次是阳历新年,称为新正,一次是春节,称为旧正。一般人也认为大年初一是农历新年的开始,属相也是在这一天转换,但是在韩国的四柱命理看来,立春才是一年转换的时刻,生肖是在当天立春的时刻改变。可能是命理学更多地保留了过去的传统。

  小小春联,对中韩两国来说,有很强的文化亲和性,两国建交虽然只有短短20多年,关系却能发展到现在这样的高度。深厚的文化交流传统无疑是最坚固的基石。本报驻韩国特派记者 万 宇


(责任编辑 :罗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