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新形势下如何创新发展红色旅游?

2014年12月15日 11:11   来源:中国经济网   郑彬

  中国经济网浙江嘉兴12月15日讯  近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暨创新发展红色旅游研讨会”在浙江嘉兴市召开,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我国红色旅游发展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期。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副巡视员王树茂表示,红色旅游发展十年,区域联合合作是发展方向。因为红色旅游主要以革命纪念地、纪念馆、展群馆、遗址遗迹、领袖故居等组成。如果仅限一些地区,组织游客瞻仰、参观是不够的。只有联合好、融合好,红色旅游才有持续生命力,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红色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增多。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红色旅游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等文件支持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消费已经成为老百姓的日常消费选项,包括红色旅游在内的旅游活动已经进入了老百姓的常态化生活空间。”王树茂说。

  自2004年开展红色旅游以来,经过近10年发展,截至2013年,全国重点建设了249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创建了117家4A级以上的红色旅游景区,推广拓展了数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为未来红色旅游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尽管我国红色旅游发展迅速,但是仍面临诸如多元文化冲击下如何弘扬主流价值观、自身创新能力不足、如何取得更广泛国际社会共识等挑战。“传统上所采用的铜像广场、博物馆、故居‘老三样’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特别是难以适应年轻人的需求;一些地方过于简单粗暴的宣传方式,也常常引起游客特别是企业家、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人士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介绍说。

  面对“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冲击”的现状,红色旅游如何创新发展?业内人士建议,用行政、市场以及社会多方力量推动红色旅游新发展。延安市旅游局副调研员刘晓虎表示,红色旅游产品体验性和参与性较差,这也给他们带来了极佳的发展机遇期。目前,延安红色旅游正在由静止的向动态的发展转变,尝试互动、参与体验等这样的模式。游客可以扮演国民党士兵、军官,也可以扮演解放区的人民,亲身感受那段火红的年代、激情燃烧的岁月。

  重构红色旅游解说系统,对于提升红色旅游话语权至关重要。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培训学院首席经济发展模式设计专家曾迪琰表示,对于企业家、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人士要在深入挖掘历史资料基础上,寻求革命传统教育与职业发展密切结合点进行解说。

  “根据2013年红色旅游抽样调查报告显示,六成游客年龄在35岁以下,红色旅游逐渐呈现出以年轻游客为主的发展格局。为此,红色旅游景区要积极寻找红色文化与美食、体育、科技、动漫、网络游戏等的结合点,以现代性、时尚性、趣味性等方式向青少年传播主流价值观。”中国旅游研究院政策研究所博士韩元军说。

  红色旅游是我国提出的独特概念,但是以本国爱国主义和优良传统为主题的旅游方式并不是我国特有的,像俄罗斯、美国、德国等国家都有很多类似的民族和国家特色的旅游产品。北京大学教授窦文章建议,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应在国家遗产旅游、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等框架内与各国寻求更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利用APEC、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等国际平台以及UNWTO、WTTC、PATA等国际旅游机构提升我国红色旅游的影响力。

  在戴斌看来,创新发展红色旅游,还必须要营造更加开放的红色旅游发展环境。要发动更广泛的社会力量支持红色旅游发展,除了中共财政加大投入外,也要鼓励企业和个人公益捐款方式加入到红色资源保护和传承中来。他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注重对地方红色旅游发展的分类指导,从规划制定、媒体营销费用减免、产业融合方向等给予协调和指导。


(责任编辑 :罗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