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多地餐馆调料检出罂粟壳 长吃致慢性中毒

2014年10月31日 11:18   来源:中国广播网   

  据经济之声报道,你是不是曾体会到,某种火锅、烤鱼、小龙虾或者擀面皮等特别好吃,吃了还想吃?有没有一家饭店,你经常光顾,隔了一段时间不去就想得慌?你肯定想不到,食物里这些“给力”的味道,有可能是因为被添加了特殊的香料--罂粟壳。

  罂粟是提炼鸦片等毒品的原料,罂粟壳中含有吗啡等物质,非法种植买卖、在食品中添加在我国都被明令禁止。但是这段时间,令人吃惊的事实是:上海、四川、陕西、福建等地都相继曝出“把罂粟壳作为调味品”事件,食品监管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大的漏洞?

  家家都用罂粟壳,成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记者走访福州台江区辣椒香料批发市场一家名为“福州宝佳调味香精香料配送中心”时看到,一种名为“大壳香粉”的食品添加剂被摆在货架上。产品包装上印着和罂粟果实长相相似的图案,还印着一缕青烟。

  记者以开火锅店的名义向老板咨询,老板热情地从货架上拿出四五款食品添加剂产品,其中包括青岛添香食品配料厂出品的“大壳香粉”及另外一款昆明大唐厨师味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泰籽佰味香”。老板介绍说:这两种产品,都是“大烟壳”概念的食用产品,用于火锅、熬汤、炒菜都没有问题,只要用上小拇指那么一点点,经过高温加热,就会释放出香气。

  老板:很多烤鱼店和火锅店的老板都有到我这边来买,加了这个东西味道比较鲜美,东西也不会贵,“大壳香粉”每袋500克40元,泰籽佰味香每瓶500克也才60元,价格也便宜。

  记者在另一家名为“味源”的调味品店里,也看到类似的“樱酥粉”和一款名为“馋厨香膏”的产品。店家声称,在福州用这些产品的商家数不胜数。

  店家:我们这里有,效果比其他家好,街上的烤鱼店没有一家不用这种东西。

  除此之外,在陕西延安、榆林、宝鸡等地的面皮、羊杂汤等风味小吃中,近日也先后检测出了罂粟壳成分。一些消费者吃完后,在毒品尿检中查出呈阳性。在上海嘉定区的小艾龙虾店里,店员也在用于加工小龙虾的原料中,添加了罂粟壳。可见,把罂粟壳作为调味品在食物中添加,在很多地方非常流行,几乎是行业内“公开的秘密”。

  罂粟壳网购市场已经形成

  那么,这些罂粟壳从何而来?除了部分调料店公开售卖,其实在互联网上,罂粟壳的销售市场也已经形成。一位知情人士透露,罂粟壳曾化名“米壳”在网上销售,现在商家多用“缨粟增香粉”、“樱粟回味粉”、“樱酥”等同音字作掩饰,有的商家还直接把罂粟的图片放在页面上,配上“点滴悠香”、“忘不了”、“回味”等文字进行销售。

  使用罂粟壳“后患无穷”

  很多饭店都因为安全意识淡薄,只顾追求利益,而采用了这种含有罂粟壳的调味品。

  饭店店主:那边说没事,说是已经抽过汁的、煮过的,就是已经稀释过了,所以我就没太在意这个问题。

  使用这种调味品对人体真的没有影响吗?福建省立医院急救中心詹医生说,罂粟壳含有吗啡等有毒成分,长期食用会导致慢性中毒。

  詹医生:它就像毒品一样,使人成瘾,使人产生幻觉、兴奋,吃完后人会有依赖感,量大的话会中毒。长期吃对身体一定有害处,最好不吃。对神经系统,心、脑都会产生影响。

  警方表示,“食物中添加罂粟壳”明确属于违法行为,行为人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警方:添加罂粟壳,目前在法律上讲,是叫“制造、生产有毒有害食品罪”,只要有添加的行为,就构成犯罪了。在我国,罂粟壳一直被当作违禁品,饭店使用的话,查到了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责任编辑 :罗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