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道牌楼一条街
燕城古街开街了,这里是怀柔区雁栖镇政府所在地,距离APEC主会场只有1公里,被称为“会都门户”。村内古街,整饬一新,小桥流水,古色古香。秋日寻访,触摸千年历史;悠悠古韵,令人遐思。
六道牌楼一条街
在范各庄村的东南入口,紧邻111国道,是一处宽敞的停车场,由此向右,只见一道牌楼巍然屹立,四根绛紫色的立柱托起三重庑顶,蓝绿五彩,焕然一新。正中匾额金字榜书“燕城”两个大字,熠熠生辉,十分惹眼。题字为著名书法大家李铎先生手书,字体风格俊朗、苍劲。门柱镌有楹联“九曲燕街燕饮喜乐;一缕清风清沁云心。”作者不详,但寥寥数语,道尽古村风韵。
古街由南向北一字排开,仔细观察,所有重要的路口均建有牌楼。前前后后共建了六座,分别位于村庄南、东南、北、东几个入口方向,村中有两座位于古街右侧,其中一处较小,两柱单间,融于青砖灰瓦的院落之中。
牌楼是我们民族特有的建筑形式,它古朴、庄重,一般立于衙署、街巷等显要位置,彰显着悠悠历史的风雨沧桑。范各庄的六道牌楼形制不一,或大或小,但总体风格相近,彩绘石质,重檐歇顶。这么多牌楼集于一村,且如此华美大气别具一格,对于普普通通的乡村来说并不多见,可以说是千年古街的特色和标识。
“燕城”一说,并非空穴来风,史书上早有记载。明万历《怀柔县志》卷一“地理志古迹”篇:“燕城,县东北二十里;渔阳城,县东三十里。”清康熙《顺天府志·古迹》记载:“燕城,县东北二十里;看花台,在县北二十里,相传辽萧避暑,同辽主常登台看花。”现在范各庄的位置正好就在这一带,而明清两代就已成为古迹的燕城究竟建于何时?城墙有多高?城有多大?史籍上均语焉不详。我们在古街上行走,感觉时光的飞逝如炊烟消散,当岁月载着城垣渐行渐远,昨日所有的梦恍如隔世。但千年遗踪并非无迹可寻,我们努力地寻求着答案。
著名的文史地理学家、北京社科院研究员尹钧科先生在《怀柔燕城的思考》一文中说:“北台上、北台下二村的得名,当与看花台有关。所谓‘台上’、‘台下’的‘台’,应当就是辽代的看花台。辽萧太后与辽帝在看花台避暑赏花,说明这里是辽代的一处行宫,必定有像样的房室、城垣建筑。这应该是燕城形成的时代与功能的一种解释。”如此算来,燕城距今至少已有1050年的漫长岁月了。
史籍记载后晋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宋辽常年征战,萧太后指挥高梁河之战获胜,签订了“澶渊之盟”,给北方带来百年和平,人民得以安居乐业,促进了经济繁荣,使宋辽双方都达到鼎盛时期。宋辽时范各庄归属檀州,属于燕云十六州范畴。辽地建燕城,本在情理之中。萧太后(953—1009年)名绰,小字燕燕,她是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辽景宗耶律贤的皇后,也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军事家。她执政时,政通人和,功绩卓著,为辽国极盛时期。萧太后爱看花,对“燕”字又情有独钟,对自己驻跸之所取名“燕城”可谓顺理成章。
同行的范各庄村白玉亭书记告诉我,2013年春,他在为自己酿制的葡萄酒开挖酒窖时,在距地表三米深处,挖掘出十几块青灰色古城砖、砖块和瓦砾。这些默默无语地埋在地下的千年遗物,似乎就是对专家论断的一种佐证。历史就是这样沉甸甸的,有时又显得漫不经心或出人意料。
六道牌楼一条街。如今的古街是一条青石板路,由南向北,有水相伴。老人说,过去范各庄古街是一个“大”字,有胳膊有腿,呈人形,祖辈留下来的。北大庙(关帝庙)是人头,村里人都知道“先有北大庙,后有范各庄”的说法。关于这座古庙,曾留下过许多神秘的传说,可谓历史久远,古韵悠悠。东西两条街是人的胳膊,是通往关外的古道,所以街道两侧旅馆客栈很多。南北向的街道在村南分出两岔,像伸出的两条腿。分岔处有古菩萨庙、古井,村人把古井叫“南井沿儿”。这地方老百姓俗称“裤裆”,名儿虽不雅,倒也形象,多少年过去了,至今仍然这样叫着。
岁月留下了斑斑痕迹,这痕迹不光是古建古迹,还包含着老人们的口口相传,方言俚语,还有相沿不断的乡风民俗。
(责任编辑 :罗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