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云 摄
6月19日,在中国最美的草原之一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当地旅游部门组织的一次草原徒步旅行吸引了全国20个省区178名徒步爱好者参加。全程行进7天半,共210公里的活动让参加者兴奋不已。
实际上,进入6月以来,随着草场的返青,来内蒙古度假旅游、感受草原魅力的游客越来越多,内蒙古旅游正渐入佳境。
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旺季的到来并不能掩饰内蒙古旅游的短板,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季节性很强的自然景观,让延伸产业链的呼声渐长,而这也是一个两难选择。
靠天吃饭的草原旅游
内蒙古有13亿亩草原,草原旅游是内蒙古的王牌旅游产品。依据内蒙古的气候特点,草原返青基本在5月底,甚至到6月初,而草原枯黄时节基本在9月底,这使得内蒙古的旅游业很难利用“五一”和“十一”黄金周。
内蒙古草原旅游淡旺季“泾渭分明”。“每年6月至10月客流特别旺盛。但是其他时间,许多景点可能就关门大吉了。”包军多年在呼和浩特市从事旅游接待,感触很深,“在旺季,一些景区往往在意游客的数量,而忽略了服务质量。而10月以后的草原景点,基本上工作人员都撤离了。”
然而,旺季也受气候影响很大,“靠天吃饭”。在呼和浩特周边的格根塔拉草原,1个月的干旱和高温就可以让绿意盎然的草原完全变了模样。
随着草场退化,单纯依靠草原观光已难以吸引游客,目前格根塔拉景区除了花巨大代价保住绿色外,还利用娱乐项目留住游客。
内蒙古旅游局一位官员坦承,这样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如果增加项目大规模开发草原,则会破坏草场;如果不挖掘项目,就留不住游客。这也是草原旅游所面临的两难问题。
为打破内蒙古旅游单一依赖草原和淡旺季明显的局面,内蒙古在草原游之外,开始发展历史文化游、工业游、沙漠游等多种旅游形式。
文化元素的缺失
湛蓝的天,洁白的云,无边的草原,广袤的森林,浩瀚的沙漠……这些美丽的景象,让内蒙古成为人们心驰神往的地方。
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郝晓岚教授认为,“草原文化”应该是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但并不代表内蒙古只有草原。内蒙古的森林、沙漠等边疆自然景观,以及辽文化、蒙元文化等人文景观,都在国内占有一席之地。在对外宣传上,应当进一步拓展多元化的宣传内容和方式,让国内外更加清楚全面地认识内蒙古。
实际上,内蒙古旅游文化资源丰厚,从东到西的跨度极大,西南部的鄂尔多斯、萨拉乌苏文化、青铜文化源远流长,“鄂尔多斯婚礼”和“成吉思汗祭祀”载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的呼伦贝尔,境内的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还拥有三少(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是全国3个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民族文化和鲜卑文化;位于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较完整地保留了蒙古族文化。
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副教授乌铁红认为,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只有将本土文化与旅游进行深度融合,才能实现双赢或多赢。
但是,“让游客领略内蒙古之美、草原文化之美,不是骑骑马、在蒙古包内用用餐、听几首歌那么简单。”有识之士指出。
在旅游演艺市场方面,内蒙古整体发展滞后,除个别景区有演艺活动外,很多主要城市和旅游区,目前没有一台成型、有规模的旅游演出。
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乌恩教授认为,除了带游客看草原、蒙古包,草原文化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体现在民歌、服饰、餐饮等细节里。内蒙古旅游部门和企业一定要在挖掘文化内涵的深度上下功夫,让游客在内蒙古细细“咀嚼”草原风情和民族文化精华。
延伸产业链的困境
韩红运在呼和浩特市多年从事旅游车业务经营。虽然这几年高速公路的修建让交通便利了许多,但是,他对内蒙古旅游交通状况仍然感触颇深:“从一个景点到另外的景点多数都在三四个小时以上车程,有的还得走一天。好多游客都是下车照相,上车睡觉。”
内蒙古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相距1700公里,交通不便和高成本成为游客和旅游业投资者的一大“苦恼”。此外,在旅游淡季游客数量的“骤降”,景点可能面临从10月份到来年5月份长达半年“无钱可赚”的尴尬局面。
以上两项成为很多投资者的顾虑。内蒙古财经大学旅游学院研究者分析,不投资,高度依赖自然景观会使客源逐步流失;投资,则可延伸产业链条,增加吸引力,但是由于周期长可能面临成本难以短时间收回的问题。
研究者指出,内蒙古旅游缺乏完整产业链的构造,相比景点资源的开发,相关产业如餐饮、酒店、购物、娱乐等并没有同步发展。如何实现旅游业的均衡发展?开发更具人性化、符合游客的旅游产品,是解决目前旅游市场发展困境的关键所在。
而延伸产业链的主体在于旅游投资企业。内蒙古旅游局一位官员透露,内蒙古的旅游企业普遍存在着“小、散、弱、乱”的问题,全国100强旅游企业内蒙古一家也没有。一些地方,夫妻二人,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就是一个旅行社;山头上盖座庙、盖个亭,就是景区;穿上蒙古袍,拿面小旗,路边一站,就是导游。
记者从内蒙古旅游局了解到,随着这几年内蒙古入境游客和旅游收入的快速增加,旅游投入也快速增长,全区有呼和浩特、包头、呼伦贝尔、赤峰、鄂尔多斯等11个城市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全面发展。另有多项旅游规划正在实施中。
目前,内蒙古正在着力培育生态观光旅游、民族文化体验游、休闲度假旅游、会展商务旅游、边境旅游、冬季冰雪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等12大旅游产品,丰富了内蒙古旅游的文化内涵,为产业链延伸做努力。
(原标题:内蒙古旅游:延伸产业链的两难选择)
(责任编辑 :史晓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