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七成受访市民春节娱乐开销低于千元

2014年02月06日 11:10   来源:千龙网   

  近日,记者随机向年龄在20至50岁之间、在北京工作或生活的市民发放问卷,就今年春节期间参加何种娱乐活动及娱乐活动开销多少等问题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在总共115位受访者中,今年春节期间有7成人用于娱乐活动上的花费低于千元,开销超千元的受访者仅32人,占总数的27.83%。

  在所有的受访者中,89位受访者选择的最受欢迎的娱乐方式是聚餐,占总数的77.39%,其次为看电影、打麻将等棋牌类游戏。而春节期间最缺人气的娱乐方式是唱KTV,仅有33位市民选择。

  65位市民选择春节期间与家人一起进行娱乐活动,占调查总数的56.52%;44位市民选择与朋友共同娱乐,占总数的38.26%;6位市民选择与同事共同娱乐,占总数的5.22%。

  此外,54位受访者称过年期间共参加了3次以下娱乐活动,47位市民参加了4至7次娱乐活动,参加活动次数达8至10次的市民有8位,有6位市民参加活动达10次以上。

  讲述

  贵

  K歌每小时600买单压力山大

  ●姜先生,42岁,个体业主

  “本来想请孩子们乐和乐和,没想成了自己的负担。”今年过年,姜先生有些郁闷。

  姜先生从事服装生意,去年年底,他做成了一笔订单,赚了一些钱。今年初二,他的几个外甥、侄女要他请去KTV唱歌,姜先生一高兴便答应了孩子们的要求。“当时觉得,不就唱个歌嘛,能花得了多少钱?”

  可到了KTV,一问价格,姜先生傻了眼,“一个小时就要600多块钱,还不算饮料、果盘。当时感觉真是太坑爹了。”姜先生说,“我原来也唱歌,但和朋友一起都是AA制,也不觉得有多贵。但全部费用算到一个人头上,感觉压力山大呀。毕竟,我不是暴发户。”

  姜先生说,当时也想过团购,但自己爱面子,感觉团购会让人觉得自己“小气”。姜先生只好硬着头皮给孩子们定了一个小包厢。“孩子们唱啊闹啊,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不过钱都花了,自个儿也跟着多吼两首歌呗,这样心里还觉得不那么亏。”几小时下来,姜先生花了近2000元。

  “忙了一年,趁着过年时候娱乐一下,放松一下很正常。但花销不知不觉就过度了,之后再好玩的东西也乐不起来了。”

  闷

  麻将成了长辈们的专利

  ●王女士,25岁,河北人,在京工作

  “哪儿有什么娱乐花销?”王女士说,老家亲戚多,拜起年来从初一得拜到初五,“从自家的奶奶姥姥,到不太熟的七大姑八大姨,哪儿都不能落下。”

  在亲戚家拜年,实际上就是陪父母看看他们的长辈,小辈们互相不熟也没什么话说,很无聊,“就连麻将也没得打。”她说,这么多年来,那已经成了长辈们的专利,小辈们是没有机会上桌的。

  她无聊了只能出门溜达,也没地方玩儿。这种情况从她记事儿起,持续到了现在,“有时候想想也挺无奈的。”

  这么多年来,她从来就没在春节期间参加朋友组织的各种聚会,自然过年也就没什么娱乐花销,“有时候自己都觉得跟不上小伙伴们的节奏了。”

  她很希望春节能过得丰富多彩些,现在反而是“有钱没处花,有地儿不能玩”。王女士说,尤其是现在工作了,过去的朋友们只能指着过年那几天唱歌吃饭聚聚,交流下感情,她认为“这是正经八百应该花的钱”。

  王女士很羡慕过年能呼朋唤友热闹聚会的人,“手心是家人,手背是朋友,哪儿都舍不得。”

  累

  天天赶场哪个局都不能缺

  ●赵女士,30岁,外企员工

  “每次回家,聚会聚得我都头疼,一场又一场,哪个不去都不合适”,赵女士说,她的老家在东北,每次春节回家她都要参加多次聚会,有时一天需赶赴多场。

  赵女士介绍,有时在春节前,就有人开始邀约春节期间的聚会。“像今年,我除夕当天到家,但提前一周高中同学们便会打电话告诉我,哪天、几点、在什么地方聚会”,赵女士说,她的高中同学分布在全国各地,仅有过年期间才会回老家,“一年才能见到一次,大家都特别开心,基本上都不会缺席”。

  高中同学聚会后,紧接着是初中同学聚会、小学同学聚会。赵女士表示,虽然与同学聚会十分开心,但过多的聚会,也为她带来了烦恼,“过年回家,最主要是想陪陪爸妈。但每天都有聚会,很难一直在家陪陪他们”。

  “有时一晚上要赶3个局。先跟家里人吃一顿饭,吃完之后马上打车再跟高中同学喝一会儿酒,完后再赶着去和朋友唱KTV,哪个局都不能缺席”,赵女士说。

  赵女士表示,明年春节假期,她想好好在家和父母多呆两天,“天天和同学、朋友聚会感觉比上班还累,明年我应该好好计划一下春节假期,带父母去旅游旅游,也许会比现在更充实”。(李馨 朱自洁 黄颖 胡涵 李雪莹 杨锋 吴振鹏)


(责任编辑 :刘雨佳)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