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景区开发模式的调研报告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在环境保护得到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成为主题的今天,在部分景区的环境问题受到联合国专家关注、受到新闻媒体和主管部门关注的今天,无论是中外游客,还是专家、官员却在纷纷称道武夷山。香港特首董建华在武夷山留恋忘返,欣然命笔题词:“武夷山是一个高尚旅游的地方。”
在许多景区被管理体制困扰,被开发资金困扰,被种种社会矛盾困扰的时刻,武夷山当然也有武夷山的困难。但是武夷山却在大步迈进,1999年,武夷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当时中国仅4家(泰山、黄山、峨眉山、武夷山),全世界才22家的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1999年武夷山竹筏旅游接待47万人,2000年56万人,2001年72万人,2002年达77万人;1999年,武夷山门票、竹筏票总收入5000万元,2000年7200万元,2001年1亿元,突破1亿元大关,2002年达1.18亿元。联合国专家莫洛伊博士给予高度评价:“武夷山是人类永续利用自然资源的永久象征”。
一、策划:特色就是生命
任何一个景区的发展,都经历了策划——融资——建设——营销——服务的开发过程,武夷山自然不例外。而策划,是景区一切开发工作的起点。
1979年,武夷山开发伊始,当时的崇安县就成立了武夷山建设委员会,从南京工学院请来了建筑学家杨廷宝教授和他的弟子们,当地的管理者会同专家们走遍了武夷山的山山水水,翻遍了武夷山的字字画画,形成了景区开发的共识。中国有无数的名山胜水、中国有无数的名胜古迹、中国有无数的奇风异俗、武夷山要从“奇秀甲东南”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必须有自己的“绝活儿”,形成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色,于是,九曲溪的竹筏旅游被列为第一号项目。武夷山山不高,没有黄山的雄伟险峻,水不深,没有西湖浩淼蕴藉,既存古迹也没有北京故宫的巍峨壮丽,但是,武夷山的山水人文高度融合,九曲溪一水绕群山,达到了阴阳相宜,天人合一的境界,而竹筏,正是千百年来武夷山人水上行走的交通工具,也是前代名人畅游武夷的必备载体,景区人策划,推出九曲溪竹筏旅游项目,果然一炮打响,小小竹筏队经过20多年的发展壮大,现已成为拥有员工600人,年收入6000多万元的竹筏公司。
与此同时,天游峰的开发也摆上议事日程。天游峰地处景区中心,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写道:“不临水而尽九曲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前山多从仙掌岩两侧小道,绕行上山,抵天游观。其路远,其赏景角度不够开阔,也无法满足大众旅游的需求。景区人策划在仙掌岩的峰脊线上凿出“之”字形小径,一边是悬崖峭壁,一边是危岩高耸,游客至此,千山万壑,尽收眼底,从此,天游峰成为武夷山旅游务必登临的绝胜。
武夷山是著名的茶文化之乡。武夷山的红茶传到印度,传到英伦三岛,大诗人拜伦就曾吟道:我多么想借助于武夷山的红茶。而武夷岩茶,又是中国乌龙茶的鼻祖,传到闽南、传到台湾、传到日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乌龙茶系列。景区人策划,武夷山应有茶文化旅游线。于是,他们在元代贡茶茶园故址,办起了茶叶研究所,建设了集茶艺表演与山水观赏于一体的御茶园,又把九龙窠岩壁上的6棵大红袍古茶树精心保护起来,把武夷名茶集中培植在去大红袍的游道两旁。在香港的茶叶拍卖会上,20克母树大红袍拍出了15.68万元的天价。岩茶,成了武夷山景区的又一旅游品牌。
随着观光旅游向休闲旅游,参与性旅游的扩展,武夷山景区又投入了新的旅游项目的策划。2001年,景区考察了桐木溪原始森林区,引进张家界的专业人员和技术,开发了桐木大峡谷漂流项目,当年投资50万元,收入160万元,一举成功。而今,大峡谷皮艇探险游已成为武夷山最受青睐的旅游项目之一。
武夷山景区开发项目策划的成功有力地证明:特色是旅游项目的生命,而独到的策划等于成功的一半。
(责任编辑 :范源媛)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