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和晚上,伴随着《最炫民族风》、《荷塘月色》等“神曲”,在长沙的各个公园、小区广场、甚至任何一块较为空旷的地带,都能看到一批中老年妇女在翩翩起舞。类似的景象,全国各地随处可见。
大妈们为了健康和社交而跳舞,小区居民为了安静而抗争,在这场反对广场舞的拉锯战中,似乎谁都有理。记者调查发现,反对者因投诉渠道不畅,最后都将问题抛给了物业公司。但两边都是业主,“手心手背都是肉”,物业无可奈何地成了广场舞纠纷中的两难角色。
广场舞:进城老太的社交圈
不是信仰的力量,没有利益的驱使,更没有红头文件或者领导布置,广场舞却风靡全国,这是为何呢?
“不跳广场舞我还能干吗?能有什么娱乐活动?”采访中,不少坚持跳广场舞的大妈都反问记者,“跳广场舞可以锻炼身体、结识朋友、排遣寂寞,也不需要花钱,还能有什么娱乐活动比这更好么?”
今年4月,为了帮女儿带小孩,58岁的刘丽华从衡阳来到了长沙,跟女儿一家住在四方坪。“女儿女婿白天去上班,3岁的外孙女读幼儿园,我每天负责接送孩子、在家做饭。在长沙人生地不熟,经常一个人在家,空闲时连个玩的地方都没有,生活很乏味。”习惯了在小县城里四处串门的生活,初来长沙的刘丽华说,住在高楼大厦里的生活让她很不习惯。
而在迷上跳广场舞的一个月后,刘丽华原本沉闷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变。通过跳广场舞,刘丽华认识了不少邻居,大家经常串门、购物,生活丰富多了。刘丽华说,小区不少来自外地和农村的老人都是通过跳广场舞结识到老乡、邻居、年纪相仿的人,进而融入了城市里的新生活。
不想打扰别人 但能去哪里跳?
跳舞讲究气氛、跟对节奏,跳广场舞的群体多是中老年大妈,她们听力本就不大好,加上在空旷地段跳,音乐声难免会尽量开大。记者走访了十多个小区后发现,绝大部分以小区为根据地的广场舞队伍,都因噪音扰民遭到过小区业主的投诉。跳舞的大妈们也很无奈,“我们不想打扰别人,但不在小区里面跳,能上哪跳?”
跳广场舞的场所,不能离居民楼太远,否则不方便;要想不扰民,又不能离居民楼太近。要找一个两者兼顾的场所,实在是非常困难。
记者在丽星景园、锦绣华天等小区走访发现,小区外很多空地要么停满了车,要么地方太窄不适宜跳舞,而小区周边也没有专门供老年人活动的场地,公园又距小区太远不方便去。无可奈何之下,大妈们只能选择在小区里跳广场舞。
物业诉苦:两边都是业主很难协调
反对跳广场舞的业主,理由不外乎两个,影响孩子学习和家人休息。但反对者有无奈的地方:没有通畅的维权渠道——城管管经营性的噪音污染,环保管工业性的噪音污染,两者都和广场舞不搭边;而求助物业,手心手背都是业主,他们也很为难。
“跳广场舞的是小区业主,反对跳舞的,也是小区业主,协调起来很麻烦。”丽星景园小区物业工作人员表示,“每次有业主投诉广场舞扰民,我们都会进行劝导调解,去将音响关小些,但都治标不治本。”
同时,采访中,还有物业公司坦言,“跳舞的都是大妈,得罪不起,你上前去说她们,一大群人围过来。而且不可能禁止她们在小区跳,她们是业主,只要不扰民,在小区跳舞是她们的权利。”
观点:广场舞“扰民”凸显 城市规划建设短板
记者了解到,长沙目前的住宅小区已经超过2000个,除了市内为数不多的大型综合性公园外,长沙目前建成的社区公园仅为80个。因此,要引导庞大的广场舞队尽可能前往公园跳舞,距离远、不方便成了首要难题。
省社会科学院副巡视员、社会学家方向新认为,广场舞集健身和娱乐于一体,是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广场舞矛盾井喷,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化过程中居住密度在提高,空旷地带供不应求,城内缺乏合适的公共场地供市民跳舞。“要化解广场舞的矛盾,从根本上讲,需要通过城市规划来合理设置公共用地,满足市民休闲娱乐的需求。政府要做的,是将增加公共休闲用地这一民生工程落到实处。”方向新说。
部门说法:广场舞噪音扰民,可拨110求助
记者了解到,噪音分为工业噪音、建筑噪音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噪音,投诉部门也不一样。
长沙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公共场所广场舞噪音扰民,应向公安机关投诉,市民拨打110求助,民警会赶赴现场以教育、劝导、协调为主,让她们把音量调小。
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制造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处警告;警告后不改正的,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不过,警方表示,在现实的执法过程中,没罚过款。
“只要噪音不超标扰民,在公共场所跳广场舞是市民的权利,民警无权禁止。民警接到投诉后到场,被投诉方都比较配合地调低音量,罚款也就无从说起。但同一个广场舞场所,调控音响的人经常换,难保几天后声音不会再变大,再接到投诉民警只能再警告劝导。” 该负责人称。
他山之石:出台“ 广场舞公约”缓和矛盾
广场舞与中国大妈结缘已不下十余年,最近却格外“火”:因为广场舞扰民,先后有武汉大妈被人从楼上泼粪便、北京大妈遭鸣猎枪警示并放藏獒驱散、苏州大妈的“根据地”被人铺满碎玻璃和砖石……
实际上,广场舞扰民问题由来已久,全国各个城市已经在着手积极解决这一问题,比如浏阳、长春、乌鲁木齐等地就已经陆续出台了“广场舞公约”。
方向新表示,广场舞公约集各方意见综合考虑,在城市里没有足够的公共用地供大妈们跳广场舞前,这不失为调解广场舞扰民问题的缓和剂。
【浏阳】:无论阵容大小都需备案
记者了解到,浏阳的“广场舞公约”由居民代表、广场舞代表、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共同制定,内容包括:跳广场舞的实际时间限定在上午7时以后,晚上8时30分之前;音量应控制在60分贝之内;一旦在公共场所噪声扰民被人举报,执法部门可给予没收工具及罚款200元以上的处理;各广场、社区、小区等广场舞,无论阵容大小,领队或负责人需到当地社区居委会备案、编号,服从社区管理等。
【长春】:社区制定“低音公约”
“广场舞在长春很普及,时有噪音投诉。”长春日报编委吕方介绍,长春正规划在大的交通节点周边建设更多城市广场,为市民提供更多活动空间。“全市聘请了近200名社区体育健身指导员,对监控广场舞噪音也有积极作用。”一些社区都创新了管理方式,如南关区塘子社区制定“低音公约”规定,广场舞时间为17时至21时;应远离居民区,附近百米范围无居民楼;一定要调低音量,舞者不得大声喧哗。
【三亚】:不超22时,音量60分贝下
2013年6月,三亚市文体局出台规定:晚间广场舞活动时间不超过22时,音量控制在60分贝以下。文体局与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全面整顿广场文艺队、健身队,如发现违反规定,第一次警告,第二次没收音响设备。
【杭州】:社区人员蹲点监控音量
杭州日报记者陈栋说,由于广场舞遍地开花,公安机关在实际执法中多以教育、劝导为主,效果不佳。“部分社区的人性化管理是个亮点。”陈栋介绍,社区工作人员蹲点监控广场舞音量,有社区将跳舞居民汇集到学校礼堂、附近公园等地,避免噪音扰民。
(责任编辑 :任攀攀)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