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民俗游:特色化与标准化

2013年11月05日 09:43   来源:中国旅游报   

  看完中国旅游报10月28日13版刊发的《密云民俗游:一村一意境》,笔者认为推究起来,民俗游可以分为都市和乡村两个脉络,其中以乡村民俗游的资源最为丰富。

  以前,弄个农家乐、建个果园就可以把大批城里人招揽过来,如今,这种模式面临着游客更挑剔的“口味”、市场更复杂的发展环境等等新考验。

  毫无疑问,民俗游的特色化,是立身之本。那些颇有“志向”的民俗游对民间保存下来的婚丧嫁娶、文艺表演、生产活动等等抱有越来越浓厚的兴趣,一些礼仪、乐曲、原始劳作面貌等都被作为特色凸显出来。

  然而,要让“民俗”进入“旅游”形态,做好标准化的功课依然不可或缺的。标准化并不意味着就是统一式地呆板化,它提供的是进入行业的基准门槛。

  如今已经进入“旅游无小事”时代,本来似乎是打发点闲情逸致的旅游,也能刺痛敏感的社会神经。在乡间,发展好民俗游更需要解决一些基础性问题,例如卫生问题、交通问题、安全问题等等。这里面哪个环节掉了链子,可能都不再仅仅是旅游圈内的事。而这些基础性配置要求、基本的服务标准,就需要相关部门有意识地去推动一些准入标准的制定工作。

  仅仅希望有关从业人员用内在的道德规范去服务好游客,是不太乐观的,尽管我们依然相信那些乡民们是淳朴的。事实上,这种单纯的“以德服人”模式在实践中也遭遇了一些尴尬。在乡村民俗游的发展过程中,入之以标准化、出之于特色化,是一个路子。更准确地讲,这是用标准化打了个底子,再去凸显其特色化。□申中量


(责任编辑 :史晓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