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渭南市斥资5千万打造"大华山"国际旅游目的地

2013年11月01日 16:43   来源:西部网   沈晓芳

渭南市市长奚正平在“一市一策”发布会上介绍了渭南市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进展情况。

渭南市市长奚正平在“一市一策”发布会上介绍了渭南市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进展情况。

  (沈晓芳)“要把渭南打造成以华山为核心的大华山国际旅游目的地,要让游客在渭南歇下来,而不只是去华山的中转站。”10月23日,渭南市市长奚正平在“一市一策”发布会上介绍了渭南市建设陕西东大门的进展情况。

  5千万造“大华山”国际旅游景区

  奚正平说,因为历史原因,渭南工业发展严重滞后,产业布局不合理,急需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旅游业是加快产业转型的重要举措。

  渭南市提出,要打造以华山为核心的大华山国际旅游目的地。“华山是渭南的标志性符号,但是除了华山渭南市还有很多可以发展的旅游项目。” 奚正平说,未来的大华山旅游区分为四个板块,除了以自然风光为主打的西岳华山之外,还要打造黄河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及富平的红色旅游项目。

  “我们要让华山成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而不是中转站。”奚正平说,为了大华山旅游规划,渭南市设立了5000万元的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今年开始对华阴率先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除了给旅游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渭南市还着力优化旅游服务,在华阴全面开通了免费公交,今年国庆长假华山旅游首次实现“零投诉”。

  企业加农户建关天经济区大厨房

  “渭南市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打造成关天经济区的菜篮子、大厨房。”奚正平介绍,发展现代农业也是渭南市陕西东大门建设的一大重点。今年渭南市设施蔬菜面积达到96万亩,比2008年翻一番,全市蔬菜总面积达175万亩,总产430万吨,产值85亿元。

  打造关天经济区的大厨房不能靠农户单干,截止目前,渭南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345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88家,市级253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44.4亿元,带动农户130万户次,增收9.8亿元。全市农民专业合作达到 5029个,入社成员25.8万户,带动农户39万户,组织化促使农户户均增收4000多元。

  关于现代农业,渭南市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把农业产值做到610亿元,把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产值做到1500亿元以上。奚正平说,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是要靠科技,“我们全面推广‘大荔模式’,科技对农民增收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去年以来,渭南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连续位居全省第一。”

奚正平说,发展旅游业是加快产业转型的重要举措。

奚正平说,发展旅游业是加快产业转型的重要举措。

  建陕西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地

  渭南传统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工业格局迫切需要被改造升级。两年来,渭南市更加重视科技在结构调整中的驱动作用,目前,渭南市正强力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打造国家重要的新材料基地和3D打印产业发展的聚集地、陕西科技成果转化的承载地。

  目前,渭南建成了以渭南国家级高新区和渭南经开区、卤阳湖开发区2个省级开发区为龙头的13个特色工业园区,园区建成面积110.9平方公里,入驻企业927户,园区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1740亿元、增加值实现592.2亿元,分别增长21.7%和21.2%。

  两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3户。在新一轮的结构调整中,渭南正蓄势待发,东西合作的战略高地雏形已逐渐形成。

  治污减霾5年打造关中水乡

  两年来,渭南市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立市之本和东大门建设的重中之重,着力推进绿色渭南、关中水乡和治污降霾三大工程。

  目前渭河综合整治工程累计完成投资39.8亿元,按照还漕建湖、集中蓄滞南山支流洪水的思路,规划总投资30.59亿元,计划用 5年时间,在二华夹槽建成53平方公里的蓄水湖面,打造关中水乡,真正变水患为水利。

  按照城乡全绿化、城市森林化、环境生态化的要求,率先在全省实施秦东大地园林化建设,按照城乡全绿化、城市森林化、环境生态化的要求,完成造林88.62万亩,绿化覆盖率达到37.5%。

  开展渭河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建成水质自动监测站3个,城区段主要污染物浓度以年均24%的幅度持续下降。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实现全覆盖,持续百余年的富平、蒲城966座土法石灰窑彻底关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全部实现省控目标。(沈晓芳)


(责任编辑 :刘雨佳)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