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江西龙南客家围屋望通过"申遗"促有效保护

2013年08月29日 17:16   来源:新华网   沈洋 温美良

  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近日在柬埔寨首都金边开幕,全球有31处遗产待选《世界遗产名录》。居住在中国南方山区的赖建青正密切关注着这一世界性的“遗产大考”,遗憾的是他家乡的“客家围屋”还没拿到入场的“准考证”。

  今年51岁的赖建青居住在被誉为“中国客家围屋第一县”的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作为当地的文联主席,2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龙南客家围屋的研究。

  客家围屋是中华客家文化中的特色民居建筑,围屋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广义上的围屋外形基本分为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圆形状。

  据赖建青介绍,“龙南围屋”与“福建土楼”一样,都是“客家”先民聚族而居,兼具家、祠、堡功能于一体的中国典型古代民居,龙南县目前拥有376座各式围屋,是中国客家围屋最多的县。

  然而,这一蕴涵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建筑奇葩,至今却未与世界文化遗产结缘。赖建青说,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有关部门派人前往福建考察永定土楼“申遗”时,也专程到龙南考察了客家围屋,极力推进龙南围屋和永定土楼捆绑“申遗”。由于种种原因,使得龙南县失去了一次绝佳的“申遗”机会。

  据悉,福建永定土楼于2008年“申遗”成功后,接待游客人次由2006年的39万人次猛增至2008年的136.89万人次,当年就为永定县带来了3.8亿多元的旅游收入,“申遗”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可观。

  相比之下,虽然龙南县也试图通过“围屋”做大当地旅游,但效果却与“申遗”成功后的福建土楼差距甚远。栗园围是龙南县面积最大的围屋,被誉为“中华客家第一大围屋”,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围屋的理事会成员李志辉告诉记者,由于吸引不了外地游客,栗园围每年的门票收入仅3万元左右。而据龙南县旅游局统计,整个龙南县围屋的门票收入只有600万元。

  “富人的围屋、穷人的土楼,龙南围屋和福建土楼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赖建青说,关西围的经商文化、燕翼围的堪舆文化、栗园围的农耕文化、乌石围的婚俗文化,每一栋围屋就有一个故事。“申遗”的目的不光在于经济和社会上的效益,“申遗”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客家围屋最有效的保护。

  赖建青介绍,在龙南境内留存的376座客家围屋当中,只有关西围、燕翼围两个围屋被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能够获得一定的配套资金,其余大部分围屋因为当地政府财力有限得不到应有的保护。

  记者了解到,龙南县当地政府已经于2011年启动了客家围屋的申遗工作,并于2012年11月17日成功入选《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客家围屋是客家人文化和精神的载体,希望不久的将来,‘龙南围屋’也能站上世界的舞台,让全世界的人领略客家文化的精妙。”赖建青说。


(责任编辑 :刘雨佳)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