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鲍冠龙绘图
今年六一儿童节期间,一些中小学生在家长带领下到广东珠海连湾山摩崖石刻游玩时,少年们骑跨或站立在拥有百余年历史文物——平沙连湾摩崖石刻合影的图片在网贴上“疯传”一时,很多网友对此感到愤怒,同时,也对摩崖石刻任人踩踏而担忧不已。平沙镇文化部门表示,石刻易被破坏,游客在观赏时切勿攀爬触摸,一旦损坏难以复制,同时建议上级部门增设相关的提醒标志,以加强保护。(见中国广播网)
笔者随即从珠海市文物部门了解到,连湾摩崖石刻设置于清同治年间,距今140多年,当时,由香山知县田明曜撰文,讲述当时平定海寇的事迹,是珠海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因缺乏保护,文物受台风、雨水破坏严重,字迹已被腐蚀、支撑石刻的巨石也滚落悬崖,去年,多家媒体予以报道,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关爱“有些支撑不住的摩崖石刻”。
针对“少儿踩踏摩崖石刻拍照”的新闻报道,笔者生发了“三不解”:一是近期国内故宫、埃及神庙出现国人留下“到此一游”之后,影响之大、指责之多,众所周知。珠海市中小学校在进行德育时,对遵守社会公德方面特别是关爱珍贵文物方面难道只字不提?笔者相信,如果当地教育部门指导学生在校内“该如何做题”的同时,也不断引导学生出校后“该如何做人”,绝大多数孩子不至于肆无忌惮地践踏文物还津津乐道地在相机前摆姿势。二是即便是少儿年幼无知,可身后跟随家长是成年人,怎么能眼看着亟待保护的摩崖石刻在子女的脚下呻吟?三是数月前,摩崖石刻所在地的行政管理部门——高栏港区政府以及当地负责文物保护的部门,针对《珠海特区报》、《珠江晚报》、《南方都市报》等媒体对连湾山摩崖石刻亟待有效保护的报道,表示“高度重视”召集当地文物科、市博物馆等人员与专家到现场进行勘查,作专题研究并采取系列措施予以保护。(见2012年11月7日南方都市报)既然如此,怎么连一块“古代石刻禁止踩踏”的提示牌都忘了设置?为何没有派巡查人员定点巡查,使古代石刻免受踩踏?即便是人力有限,难以顾及景区的方方面面,难道一个监控探头、一处告知游人“摩崖石刻保护问题迫在眉睫、希望大家共同维护”的宣传文字都没有时间张贴?
针对一些游人在景区毁损文物事件,多类媒体的矛头所指,大多是游人本身的文明素质。其实,除了这个因素,文物受损事件,与传统文化教育的不完善、社会相关教育方面的缺失、景区管理措施的疏漏连同家庭公德教育的忽略都密切相关。文化学者余秋雨曾经撰文,为此现象担忧:“历史以来中国的公共空间鲜有文化的支撑,也导致了国人素质偏低的现象。这一现象,不在办公室,不在家庭,而在与你‘毫无关联’的公共空间。历史根脉的滋养下我们懂得忠与孝,抑或中庸之道下兼忠济孝,唯独这第三空间,被种种历史原因给‘肃静’与‘回避’掉了。”
由此可见,余教授所高度关注的这个“第三空间”,很需要我们集中精力来面对。□冯新生
(责任编辑 :史晓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