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民居生存现状调查④
榆次的后沟村、襄汾的丁村、闻喜的阜底村、晋源的店头村、阳泉大阳泉村、泽高平苏庄村……走进三晋大地的一个个古村落,历经岁月风雨的祠堂、影壁、石桥、戏台,古香古色地散布其间。随行的专家说,山西省拥有古村落3500个,目前保存完整的有500多个。因其蕴含地域风格的民居建筑等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附着居住者的日常生活、劳动生产、衣食起居、宗教信仰、节庆礼仪、人际关系、娱乐表演、婚丧嫁娶、口头文学、民间艺术等全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把“根”留住
5月19日,记者走进晋南的皇城村,只见堡内官宅民居错落有致,其间御书楼、点翰堂,铭刻着昔日繁华,记载着明末世间万象,令人赞叹。看得出来,由于当时战乱较多,村落多是古堡式建筑,主要是为了防御抢劫和袭击,尤以村中的河山楼最为典型。
“把文化的根留住!”皇城村的党支部书记张家胜说,“16年前,我去了故宫博物院,从专家那里探究到古民居的价值,接着对皇城相府进行修复,以‘拯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原则,修建如初。接着在这里拍摄了电视剧《康熙王朝》,举办了两次陈廷敬学术研讨会和一次海峡两岸《康熙字典》研讨会,收集有关陈氏族人的奏折、圣旨、著述、诗作等大量文物。想不到这里还形成了著名旅游景点,吸引来国内外众多游客。”
择吉而居,寓意吉祥。记者调查中发现,山西古村落体现了这方面的追求。如西文兴的柳氏民居、平顺上马村,讲究枕山、环水、面屏的最佳模式;有的街巷呈“十”“丁”“丰”字等字型,体现了“人丁兴旺”的理念。黄河岸边的古村落以“立体交融式”的窑洞建筑为特点,体现了黄河与黄土高原特色;汾河流域是晋商源地,经济发达,古村落建筑以豪华的深宅大院为代表;在山西省北部的内外长城、重要边关隘口,留存的则是防御性村堡,体现的是边塞风情和边关文化。
近日,省文物局局长王建武率专家先后考察了砥洎城、郭峪古堡、窦庄、郭壁、柳氏民居等古村落。他强调指出,一定要进一步提高保护意识,完善保护规划。要调动群众的力量,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更好地传承文明,弘扬优秀文化。
唤醒民众的保护意识
记者来到晋中的绵山,走进绿树簇拥的南庄,绕着青砖砌成的村墙走一圈。轻步踱入“迎瑞门”,站在红砖铺筑的街上,举目望去,一棵棵龙爪槐上紫藤缠绕,高低错落的80余座院落分布其中。村里以大街为中轴,南庙和北庙对峙而立。戏楼坐南向北,两侧的砖雕为一衔花奔马,马儿后蹄腾空,飙尾飞扬。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李崇杰在前面指指点点地介绍着,如数家珍,偶遇一破损处,用手轻轻抚摸着,脸上露出惋惜的神态。他告诉记者:“结合村落文化、风土人情、田园风貌,已编制出保护与发展规划。村里的父老乡亲也形成共识,一定要把古文化保护好!”
(责任编辑 :史晓燕)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