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山东:青岛崂山内外兼修 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图)

2013年05月15日 10:18   来源:青岛日报   

青岛崂山内外兼修 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

青岛崂山内外兼修 打造国际旅游目的地

  5月的崂山,山青海碧,游人如织。 “五一”小长假景区接待游客6.8万人次,同比增长15.3%,景区收入实现695.5万元,“海上名山”继续保持了行业高速领跑态势。

  今年以来,山东青岛崂山风景区管理局紧紧围绕“一年要有新面貌,三年要有大变化”工作目标,牢牢把握“风景区战略平台”和2014年世园会两大发展机遇,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提升景区游览品质和旅游形象。许多游客在游览崂山后说:“崂山不光是风景秀丽,景区的面貌和服务也让人感觉耳目一新 !”

  练内功,打造一支学旅游、懂旅游、知旅游的队伍

  “100天的时间,45班次,30多个业内的专家授课,1600人次参加培训”。在崂山风景区管理局副巡视员、政工处处长崔代红看来,如此高规格、高密度、全覆盖的培训在近年来景区的干部职工培训中尚属首次。

  景区要发展,人才是关键。率先建成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城区,加快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是一项事关景区长远发展的基础和关键性的工作。为解决制约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造就一批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精通本行业专业知识的干部队伍和业务精通、服务周到、亲和力强的职工队伍,景区确立了依托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这条路子,并在旅游淡季开展的“百日竞赛”活动中大力加以实践。

  为使教育培训更加符合实际需求,根据职责范围和工作任务,景区建立了三级培训体系。管理局重点抓好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和综合素质培训,各职能部门重点抓业务骨干的专项业务培训,基层重点抓一线员工政治理论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区分层次,各有侧重,弄清“谁来学”和“学什么”。对处科级干部,坚持政治思想主题贯穿始终,侧重抓好作风建设和能力提升;对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坚持常用与实用相统一,抓好业务技能培训,掌握岗位应知应会知识和操作规程,提高管理服务本领。为推动培训活动深入开展,解决“如何学”的问题,景区采取集中授课、现场演示、拓展训练、参观考察、技能比武等多种培训方式,力求形式多样,载体丰富,充分激活学习动力和热情。为增强教育培训实效,景区管理局制定详细的考核评比细则,把开展学习培训情况纳入目标绩效考核,按期汇总,实行“周调度,月考核”,并通过简报定期通报培训动态,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互比互学勇争先的培训学习局面,培训实效明显增强,在各类考试考核中,成绩优秀的比例占到了90%以上。在历时百天的培训中,崂山风景区干部职工通过学习培训,能力得到增强,作风得到改善,形象得到提升,为旅游大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提品质,建设秀外慧中、形神兼备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由于种种原因,崂山景区的旅游景点建设明显滞后,形成了“只有星星,没有月亮”的局面。”为改变这种局面,崂山风景区按照“全面提升、重点打造”的工作思路,以建设南北两条黄金游览线为重点,全面实施“十大工程”建设,集中精力谋划一批高端旅游项目,从根本上改变崂山景点“群龙无首”的局面。

  实施南北两条黄金游览线项目。对景区南线(崂山游客服务中心至垭口12公里沿线)和北线(北九水游客中心至内三水8公里沿线)进行拆迁改造、道路整治完善、绿化美化等综合提升,项目总投资预估计2.88亿元,其中南线1.78亿元,北线1.1亿元。项目设计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两条黄金游览线道路两侧绿化美化,第二部分是两条黄金游览线涉及到的沿路6个村庄建筑物的立面整治和门头牌匾的形象设计工作,预计2014年世园会前完成改造并投入使用。目前该项目已进入设计阶段,下一步,将组织专家和单位对工程进行论证并选定高标准、高水平的设计方案。

  启动崂山风景区“十大工程”项目。包含10个大项,39个小项,总投资约10亿元,共涉及崂山区3个街道办事处、景区7个管理处及崂山林场等相关单位。十大工程分别是崂山游客服务中心主体建设工程、太清广场品质提升工程、滨海大道—九水换乘中心旅游专用路建设工程、崂山游客服务中心—垭口旅游沿线综合提升工程、孙家村—内九水换乘旅游沿线综合提升工程、智慧崂山—景区数字化信息系统化提升工程、旅游服务设施提升工程、旅游产业发展综合提升工程、旅游软环境综合提升工程、华楼游览区索道恢复综合提升工程。力争通过大投入、大建设、大提升,使景区面貌焕然一新,给国内外游客带来明显的视觉冲击和感官享受。

  抓工期、抢进度、求实效,打赢双百攻坚战

  当前,风景区已进入黄金发展期。展望未来,崂山风景区将高昂龙头,破浪前行,以飒爽的英姿迎接四海宾客。

  在巩固前阶段“百日竞赛”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崂山风景区将组织开展“提品质,树形象,双百会战”竞赛活动,集中200天的时间,推进一批项目。分阶段、有重点地谋划项目,确保崂山游客服务中心、滨海大道至北九水换乘中心旅游专用路建设等项目顺利推进。抓工期,抢进度,确保太清广场环境综合提升、南北两条黄金游览线打造、旅游服务设施功能提升等工程按期完成。全面做好旅游旺季各项工作,围绕加强环境整治、创新服务举措、拓展营销手段、打造高效团队、严格生态保护、强化行政执法、升级管理方式等方面不断提升景区旅游品质,着力打造“智慧崂山”、“优质服务在您身边”、“海山仙山”等品牌,倍增崂山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我们要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努力把崂山打造成为品质景区、效益景区、文化景区和生态景区,确保3年内使景区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游客数量突破3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亿元,以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服务和一流的管理迎接海内外游客,成功迈入全国一流风景区行列。”谈到崂山景区今后的发展,景区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王兰波满怀信心地说。


(责任编辑 :范源媛)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