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沉浸式表演”亲历记

2022年07月01日 09:54   来源:天津日报   阎晓明

  去年,为庆贺党的百年华诞,电影艺术家、红色经典电影《大浪淘沙》主人公靳公绶的扮演者于洋,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大浪淘沙始到金》的纪念文章,其中有1963年外景拍摄的回忆:“影片中收回英租界的戏,是在天津五大道拍摄的。这场戏场面很大,要求现场参加的群众很多。天津有关方面特地批准封锁了五大道的半条街,置景工人连夜布置成当年的汉口江岸海关。除了群演,天津各文艺团体的许多演员都出了镜。”读此文字,倍感亲切,因为我也曾在天津的另一地点、另一时间,阴差阳错、无心插柳地成为这部影片的群众演员。如今想来,那仿佛是一次亲历“沉浸式表演”的奇遇……

  1964年5月的一个上午,应该是星期天,因为没去学校上课。很快就要小学毕业考试了,为疏解心理压力,我便跟姥姥说去河边背课文。从家里出来,沿沈阳道过陕西路、山西路向海河走去,在河边背着背着就到了解放桥,遂又拐向解放路。上世纪60年代的天津街道没有多少嘈杂喧嚣,我就在那条寂静宁谧的解放路上继续边走边背。大约到了泰安道口附近,却发现了超乎寻常的异动,越来越清晰地听到了近似学校大喇叭发出的那种乐曲,且伴有一种人声鼎沸的声浪,不知发生了什么特别事件。

  好奇心驱促着我顺声寻去,未曾想,竟恍然闯入了一个时空交错、前所未见的奇幻梦境!市委大楼即原开滦矿务局大楼门前,站满了密布马路两侧身着旧式服装的民众,这是些仅在影院放映厅和露天电影银幕上才能见到的人啊,有的如《青春之歌》里的学生、老师,有的像《林家铺子》里的市民与商人,也有的好似《风暴》里的工人和律师,纷纷举着颜色各异的旗帜与横幅。不经意间,我竟身不由己地穿越到另外一个时代了。

  挤进人群时,已没了喧哗,音乐也停了。正在纳闷这里究竟发生着什么,突然在人群中意外地发现了一张熟识的脸──小胡叔叔!他是我四年级寒假住院割扁桃腺时的同病室病友,工作单位是天津市清洁大队。“小胡叔叔,这些都是您的同事吧?”我凑了过去,看了看他两边那些怪模怪样的人,又端详他头上的帽子,“为什么都穿成这样?”他戴了一顶像《林家铺子》里林老板那样的帽子,手里拄着一根高高的旗杆,旗杆上方是一面竖的长方形大旗。他冲我笑了:“拍电影!”我一听便特兴奋:“什么电影?”他却有点哭笑不得地冲我撇了撇嘴:“不知道。”

  这时,大喇叭的音乐又响了,小胡叔叔匆匆对我说了句“跟我们学,欢迎”,便奋力挥舞手中大旗,将视线投向马路中间。马路中间出现了一支身着深灰色军装的队伍,每人还背着一顶可能是竹编的斗笠,上写楷书“北伐”。当时小学历史课已讲过北伐战争,我便猜出小胡叔叔他们正在拍摄“夹道欢迎北伐军”的电影场面。“北伐军”踏着音乐节奏从竖有14根高大柱阵的大楼前精神抖擞地走过来,那磅礴的气势的确令人震撼。我也仿佛沉浸于那景、那境、那情,同大家一起高扬右臂,高呼欢迎口号。

  吊诡的是,伴奏的乐曲居然是我早在幼儿园就会唱的《两只老虎》,真是曲如歌词了──“真奇怪!真奇怪!”不过,我已顾不上探寻谜底,因为突然意识到自己的服装可能同场景不符,闹不好会影响电影拍摄,便悄悄抽身出来,拐进附近小街,背着课文回家了。

  尽管只在路边群众中做了一次“欢迎北伐军”的短促表演,但对那宏大的场面和逼真的服装、道具却记忆深刻,简直成了心中一道抹不去的奇异风景,有时那场景会在眼前生动地浮现,有时又恍惚觉得自己再次走进了那个场景,融入了欢迎队伍之间。难忘的表演还催生了我对那段历史的兴趣,初中学历史、夜大听中国现代史,每逢讲到“大革命”,我总是特别认真,总是奇妙地感觉自己似曾身临其境地经历过那段历史。

  当然,还有一个谜团久久困扰着我,那就是一直搞不清自己参与演出的究竟是哪部电影。直至1976年年底,我从河西走廊西端的玉门镇调至兰州,在电影院里看到《大浪淘沙》时,才恍然悟觉那次在市委大楼前所见,正是《大浪淘沙》在天津拍摄的一个场景。

  对于那首奇怪的《两只老虎》,回家后曾请教家长,父亲告诉我《国民革命歌》也是这个曲子,歌词是:“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近读《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发现其中也提到了这首歌:“1924年至1927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革命运动。这场革命的宗旨,正如当时群众普遍传唱的一首歌曲中所说的,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便突发奇想,倘有可能,应让孩子们亲历一点影视拍摄,教育会很活,记忆会很深,学到的也会很多。

  这么想着的时候,家乡领导拿来了厚厚一册《宁河区俵口镇解放村红色旅游项目(“重走方舟路”项目)概念方案》,说是考虑结合红色旅游路线、景点,将来组织游客参与一些“沉浸式表演”,同我商讨其必要性和可能性。我便兴致勃勃地讲了半个多世纪前自己亲历的那次奇妙且大有裨益的“沉浸式表演”,并很快为家乡写出了《供品馒头的秘密》《双份学费》《总罢市前夜》《怒斥劝降人》《反审卖国贼》《愤打“二钱六”》《八七烽火映津门》《出征前夕不眠夜》《霹雳一声暴动》等20个供沉浸式表演的小剧本。

  今天的人们愈发喜欢沉浸式表演了,它甚至开始进入中国话剧艺术的最高殿堂。新华社6月14日刊发一篇报道《曹禺戏剧主题沉浸式演出在京举行》,说“演出特邀戏剧观众和专业演员一起,共同完成了《北京人》《雷雨》《日出》《雷雨·后》《新原野》《冬之旅》等剧本片段朗读”。而近60年前的那次“沉浸式表演”的经历,犹如一张色彩斑斓的剧照,镶嵌在了我人生的记忆宝箱内,似乎永远不会褪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朗读放大 缩小 默认

  微信 QQ好友 QQ空间

 


(责任编辑 :秦佳鸣)

分享到:
35.1K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