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020220720354413187864.jpg
首页 > 中经旅游滚动新闻 > 正文

在国家公园尽览山川壮美、生态多姿

2021年10月28日 09:27   来源:光明日报   

  守护“中华水塔” 保卫瑰丽净土

  讲述人: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 王湘国

  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包括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地势雄奇,景色壮丽。走进这座世界海拔最高、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呈现在眼前的是一幅令人震撼的天然画卷——抬头有巍巍群山、冰川峡谷,俯首是众多湖泊、草甸湿地,藏野驴、雪豹等野生动物出没。

  过去一个时期内,由于过度放牧和全球气候变化,三江源区域一度草场生态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在被称为“千湖之县”的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大量湖泊被黄沙吞噬,几近干涸。如今“旧貌换新颜”的喜人变化,离不开多年来我们为生态修复付出的巨大努力。

  被誉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也是亚洲、北半球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更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早在2005年,国家就批准实施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2016年3月,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实施。

  试点5年多来,我们积极履行源头责任,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

  在管理机制上,我们探索出以管理局为龙头、以管委会为支撑、以保护站为基点,进而辐射到村的全覆盖新型管理体制,从上到下理顺了自然资源所有权和行政管理权之间的关系,实现了试点区生态环境国土空间管制和自然资源统一执法,有效解决了“九龙治水”、监管执法碎片化等问题。

  让世代居住在试点区内的牧民参与国家公园生态管护,是公园建设的一大亮点。目前,我们全面实现了“一户一岗”,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户均年收入增加了2.16万元,群众参与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大为提高。我们还建立了涵盖省、州、县、乡、村的网格化体系,促进了当地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我们将以国家公园建设为契机,全面加强三江源自然生态的系统保护、综合修复,用心用情守护好这片瑰丽净土。

   给大熊猫一个广阔美好的家园

  讲述人: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省管理局局长 李天满

  憨态可掬的“国宝”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稀物种,也是我们与世界各国交流的“和平使者”。如今,经过长期悉心保护,我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十分令人欣喜。这背后,也有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的一份功劳。

  一段时间以来,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碎片化,生存繁衍受到很大影响。2017年1月启动的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便致力于改变这一状况,实现跨区域统一保护。

  正式设立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涵盖四川、陕西、甘肃三省9个市(州)、23个县(市、区)的野生大熊猫密集区域,把原来分属不同部门、不同行政区域的69个各类自然保护地并作一体,使13个相对独立的大熊猫局域种群连为一片,为大熊猫创造了更加宜居的环境。今天,全国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在这片区域里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分布着8000多种野生动植物,包括金钱豹、川金丝猴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豆杉、珙桐等珍稀植物。通过红外相机,我们记录下了大熊猫在这里活动的场景。

  几年来,我们在国家公园为大熊猫建设野化训练基地、野化放归基地,开展小种群复壮试验,努力增加野外种群的数量和稳定性。我们还尝试通过设置生态岗位、聘用生态护林员等多种方式,鼓励周边社区、企业、社会组织、专家学者、志愿者等共同参与国家公园建设。

  强化大熊猫国家公园的自然教育、生态体验等公共服务功能,打造一个集科研、教育、游憩等为一体的“多功能乐园”,也是我们的一大目标。比如,熊猫森林国际探索学校就坐落在大熊猫国家公园一般控制区,这里保留了“熊猫家园”的原始地貌,开展多种以保护大熊猫为主题的活动,让孩子们了解更多的生物知识和生态价值。

  今后,我们会以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建立为新起点,积极推进各项工作:把大熊猫栖息地和交流廊道建得更好;科学规划巡护线路、布设监测点位,加强监测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我们相信,大熊猫国家公园将不断绽放魅力,成为中国传递给全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虎豹啸山林,生态更健康

  讲述人:东北虎豹国家公园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 赵利

  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群众与野生东北虎不期而遇的记录已达17次。人们惊喜地发现,这一濒危物种正在广袤山林里悄然繁衍。处于森林生态系统食物链顶端的虎豹,其存在是生态系统健康有序的标志。保护野生东北虎豹,不单要保护单一物种,更要保护好连通的栖息地、健康的植被结构和完整的食物链。东北虎豹国家公园肩负的,就是这样的重要使命。

  2017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公园横跨吉林、黑龙江两省,规划面积14065平方公里,涵盖19个自然保护地,森林覆盖率97.74%,是我国东北虎、东北豹历史天然分布区,也是唯一具有野生东北虎、东北豹定居种群和繁殖家族的地区。

  试点建设开展以来,我们建立了央地协同工作机制,探索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整体保护、统筹治理。从最新数据看,这里的野生东北虎、东北豹由试点之初的27只、42只分别增加到了50只和60只,监测到新繁殖幼虎10只以上、幼豹7只以上。

  虎豹生机勃勃,得益于生态保护的全面加强。几年来,我们构建起网格化包保体系,坚持开展全覆盖式巡护,巡护里程比试点前增长了24倍,猎套遇见率下降了94.55%。我们扎实开展栖息地修复工作,生态修复总面积近4.3万公顷。我们还制定野生动物损害补偿办法,采用“互联网+生态”智能化管理模式,基本建成了覆盖近万平方公里的“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初步实现了“看得见虎豹、管得住人”的目标。

  为落实中俄元首共识,开展跨国保护合作,我们和俄罗斯豹之乡国家公园制定三年行动计划,联合开展科研监测、森林生态治理、生态廊道建设等工作,打通了野生动物迁徙国际通道,扩大了虎豹栖息地,提升了种群稳定性。

   绿色雨林蕴万物,生态蓬勃海南岛

  讲述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 黄金城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是全球34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区之一。在这里,密集分布着宝贵的热带雨林资源,还生活着全球“独一份”的海南长臂猿。

  海南全力支持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将其列入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第一批12个先导性项目。这将为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我们深知,守护好这片热带雨林意义重大——不但有助于筑牢海南的绿色生态屏障,也可以为保护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开辟新路。

  作为海南热带雨林的旗舰物种,海南长臂猿吸引着诸多关注。这一琼岛“原住民”曾广泛分布于海南岛热带雨林中,然而,近代以来,随着热带雨林急剧减少,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数量也大幅下降,到20世纪70年代末只剩下7至9只,处于极度濒危状态。好在经过几代人持续40年的接力守护,目前,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已增长到5群35只,成为全球20种长臂猿中唯一保持种群稳定、种群数量增长的长臂猿。

  海南热带雨林集中分布的区域,也是黎族、苗族群众传统栖居地。为了系统修复热带雨林,我们建立了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和生态搬迁方案,对核心保护区部分村庄开展生态搬迁,并积极解决搬迁群众生产就业、生活保障等关乎民生的问题。国家公园的建设,也将造福民生,让人们感受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带来的无限生机。

  展望未来,我们将抓住国家公园建设宝贵机遇,为热带雨林资源永续利用、世代传承夯实基础;同时,培育本地特色农林产业和生态旅游业,让当地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裕美好。

  绿意映碧水,茶香满丹山

  讲述人: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副局长 陈威

  武夷山国家公园整合了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曲溪光倒刺鲃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多种类型保护地,是我国唯一一个既是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保护地。

  这座绿意盎然的国家公园,拥有210.7平方公里未受人为破坏的原生性森林植被,是世界同纬度保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这里被誉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还拥有以“碧水丹山”为特色的丹霞地貌景观,遍布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被称为“闽邦邹鲁”“道南理窟”。

  曾经,这里的情况很复杂:这里地处南方集体林区,集体林占比66.6%;作为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违规种茶现象时有发生。如何改变这一局面?唯有实行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措施。2017年,福建整合组建由省政府垂直管理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并在涉及的6个主要乡镇(街道)分别设立国家公园管理站,成立6个执法大队。为了提升保护力度,我们将部分区域的生态资源管护委托给第三方,引进社会服务,充实巡护力量。同时,卫星遥感、GIS等信息技术手段被有效利用起来,在重点保护区域形成了一张“天罗地网”,全天候、无死角地守护着生态资源。

  怎样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必须找到最科学的“转换路径”。我们逐渐摸索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用10%面积的发展,换取90%更重要区域的保护”,设定了生态公益林保护补偿、商品林赎买等11项补偿内容,实现了“社会得绿、林农得利”。同时,我们还出台生态茶园建设管理意见,引导茶企、茶农按标准建设生态茶园,封山育林62.5万亩。如今,武夷山的生态茶业、生态旅游业、富民竹业、林下种植业等绿色产业欣欣向荣,创造了“靠山富民”的新模式。

  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有着无限的发展前景。我们将持续深化改革,让碧水丹山魅力永存,让武夷山国家公园精彩永续。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张胜、王斯敏、万玛加、李慧、任爽、王晓樱、高建进、张蕾、李晓东、周洪双)


(责任编辑 :秦佳鸣)

分享到:
35.1K
P020171018397604994034.jpg
·延深阅读